白薯|老北京人吃白薯,正确姿势什么样?

有些怀旧其实也当真算不上“旧” , 更多的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这座城市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之快 , 很多事物日新月异 , 令人眼花缭乱 。 等到回忆起来 , 跟小朋友们念叨 , 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经过什么见过什么 , 细细一想又哑然失笑 , 其实好像也不过才二三十年的工夫 , 瞻之在前 , 忽焉不见 。
风物、食物、建筑、民俗 , 皆是如此 , 就拿烤白薯说吧 , 十岁以下、一直在北京生活的小朋友 , 大概没几个见过街头桶烤的 , 提起来都是商场进门处 , 跟卖炒栗子或烤肠的在一起 , 用那么个微波炉一样的机器烤出来的 , 味道嘛 , 算不上多好 , 也谈不上多坏 , 吃不吃皆可……这话倘若让老北京的孩子们听到 , 一定是瞪圆了眼睛的:烤白薯不好吃?你是不是对“好吃”二字有什么误解?
白薯|老北京人吃白薯,正确姿势什么样?文章插图
《老北京风俗百图·卖白薯图》
【白薯|老北京人吃白薯,正确姿势什么样?】煮白薯:锅底最香“没牙乐”
“白菽(即薯)贫富皆嗜 , 不假扶持 , 用火煨熟 , 自然甘美 , 较之山药芋头尤足济世 , 可方为朴实有用之材 。 ”
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的这段话 , 是关于老北京吃白薯的较早一段记载 , 就从史料上看 , 街巷出售熟制白薯的最早方式 , 似乎是煮白薯 。 深秋时节 , 小贩将白薯挑拣出来——需注意的是 , 不像烤白薯 , 以块大为佳 , 煮白薯所用的原料 , 强调的是“萝卜般粗的红皮麦茬的小白薯” , 俗话叫“人参筋儿”的 , 洗干净 , 放进锅里 , 锅底需扣一箅子或盘子 , 防止糊了底 , 加水适量 , 在炉子上坐着 , 等水开了 , 改用文火焖着 , 焖烂为止 , 等到锅底的糖分呈糖稀状了 , 就可以上市售卖了 。 一般是推着个独轮车 , 连炉火带锅一起推到街头巷尾 , 热气腾腾地吆喝:“换糖咧”或“锅底烂糊儿哎” , 就知道卖煮白薯的来了 。
翁偶虹先生在书中曾经回忆 , 这种白薯甜度高 , 面软 , 老人们给其起外号叫做“没牙乐” , 可想而知其老少咸宜的程度 。 买的时候 , 小贩从锅里捞一块出来 , 也不是烤红薯那样用纸包着吃 , 而是颇有点像冰盏的意思 , 放在案板上用刀细细地切碎了 , 盛在粗碗里 , 再从锅里舀一小勺黏糊糊的甜汁浇在上面 , 用碗端着吃 。 其价格只有几分钱 , 虽然便宜 , 但足够解馋 , 会吃的孩子 , 专门等小贩快要卖完的时候 , 特意要锅底那压得扁碎稀烂的吃 , 吃起来特别的甜香 。
翻译家徐霞村在《北平的巷头小吃》一文中 , 曾经由衷地感慨过 , 白薯在别的地方也不是没有 , “但据我的个人经验 , 何处的都没有北平的那样肥、透、甜 , 这也许是因为北平的白薯生得好 , 也许是因为北平的贩者手艺高 , 也许两者都有点儿份 。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 , 老北京的白薯确实质量好 , 前面说“红皮麦茬的小白薯” , 说的就是夏天割完了麦子 , 在麦子地里种的白薯 , 这样的白薯长得不大 , 但甜、香、腻三者俱备 , 十分难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 , 老北京的农民有一套特殊的收藏和储存方法 , 对保护和提升白薯的风味有特殊的作用 , 则就鲜为人知了 。
白薯|老北京人吃白薯,正确姿势什么样?文章插图
陈师曾绘《卖烤白薯的女小贩》
老北京秋后收藏白薯的方法有两种 , 一种是用“白薯窖” , 一种是用“白薯井” 。 前者比较简单 , 在干净的土地上挖一个一丈多深的长方形坑 , 将白薯码放在其中 , 上面则横上横木 , 木板上再放好谷草或稻草 , 再放上些高粱秸 , 上面再盖上厚厚一层土 , 留个方口 , 能上下人及提白薯用的篮子 , 口儿要用柴火封严 , 不可露风 , 以免储存的白薯变质坏掉;白薯井做起来费事 , 得挖一个直上直下的干土井 , 上面安装一个可送人上下及提送白薯的辘轳 , 辘轳上有可以绞动的粗绳和可以坐人的荆条筐 , 然后在井底或井的中间部位往横的方向打洞 , 以存放白薯 。 虽然挖白薯井远比白薯窖耗费工夫 , 但可以使用好几年 , 且对白薯的保存作用更好 。 有人说 , 白薯跟人参不仅模样相像 , “性子”也有相似之处 , 就是都喜欢接地气 , 不知道北京的白薯好吃 , 与这样在地底接受地气的熏陶有无关系 。
烤白薯:幽燕苦寒做手炉
清代学者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里说:“都人冬令 , 多担锅卖此(指白薯)者 , 至锅底带汁者味佳 , 近又烤熟卖者亦佳 。 ”这里暗含着白薯食用方式的流变——煮白薯终于向烤白薯过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