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媒体:线下门店已突破3万家,“剧本杀”是如何俘获年轻人的

2016年前后悄然出现的“剧本杀”游戏 , 在短短几年间俘获了众多年轻玩家 。 某生活服务平台统计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年底 , “剧本杀”线下门店已突破3万家 , 剧本杀App在苹果应用商店游戏免费榜中飙升至第三位 , 俨然新游戏霸主 。
身份|媒体:线下门店已突破3万家,“剧本杀”是如何俘获年轻人的
文章图片

2020年6月20日 , 济南某酒吧里 , 年轻人在预习玩“剧本杀”游戏 。视觉中国 图
【身份|媒体:线下门店已突破3万家,“剧本杀”是如何俘获年轻人的】何谓“剧本杀”?它其实是“谋杀之谜(murder mystery game)”的中文译名 , 是欧美年轻人喜欢的一种多人角色扮演的推理游戏 , 具有戏剧和游戏双重属性 。 国内一些综艺节目等借鉴“剧本杀”游戏模式设计内容 , 从而带动了“剧本杀”在国内的流行 。 当下国内“剧本杀”风格已呈现多样化 , 不过它们拥有共同的叙事框架和底层逻辑 , 即“谋杀—调查—推理—找出凶手或洗脱嫌疑” , 也就是一群玩家围绕一个案件或事件 , 分别扮演正派和反派角色 , 最后玩家们通力合作发现真凶 。 这样的过程称为“打本”“玩本”“盘本” , 一场下来需要4~6小时 。
时下的“剧本杀”有线上和线下“打本”两种方式 。 线上App提供的剧本大部分免费 , 少数精品剧本需要付费 , 玩家在同一个“房间”以声音展开角色扮演游戏;线下实体店通常根据剧本设定布置场景 , 玩家同处一室 , 通过语言、表情、谈吐、肢体动作等表演故事 。 不难看出 , “剧本杀”集合了90后、00后所喜爱的流行文化样式 , 如真人秀、直播、脱口秀、Cosplay(角色扮演)、吐槽大会等 , 不同的是 , “剧本杀”让普通观看者摇身一变为剧情表演者 , 由此带来全方位、多感官、深度卷入的极致体验 。
从组团选本、研读剧本到开始表演 , “剧本杀”长时间的身心投入、沉浸式的游戏氛围 , 观察、揣摩、讨论的玩本过程 , 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一次难得的深度交流沟通 。 毫不夸张地说 , “剧本杀”已成为年轻人扩大社交圈的一种有效媒介 。 就组团来说 , 线上“剧本杀”以陌生人为主 , 线下“剧本杀”则叠加了熟人和陌生人 。 笔者研究团队在访谈中发现 , 年轻人之所以偏爱线下打本 , 在于这种玩法重新恢复了被互联网社交媒体“弱连接”蚕食的线下真实身份的强连接 , 有助于跳出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圈子 , 结识更多有趣好玩的人 , 甚至发展成为好朋友 。 游戏外玩家的线下聚会活动 , 也很难让“独自打保龄球”的“空巢青年”“免疫”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游戏 。 跳房子、捉迷藏、拼乐高、玩王者荣耀……在众多游戏类型中 , 最迷人的莫过于关于身份想象与角色扮演类的游戏 。 换言之 ,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魔鬼” , 都不愿意服从现实生活分配给他的角色 , 都在等待和寻找逾越现实身份的时机 。 “剧本杀”无疑为当下生活在庸常状态的年轻人提供了想象和超越的游戏空间 。 大量“剧本杀”的故事框架虚构了时空 , 遮蔽了真实身份 , 留出肆意想象的游戏空间 。 这种时空和角色身份的转换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是解决关系紧张、释放对峙情绪、获得内心平衡的一种方法 。
在“剧本杀”中 , 玩家自主挑选角色、发挥想象力补充和丰富角色的过程 , 也是逐渐放下自己 , 进入想象和扮演“他者”的过程 。 借用弗洛伊德的说法 , 玩家忘掉“自我” , 无惧“超我” , 仅留“本我”在场 。 如此 , 现实世界的规范、法则和道德便失去约束力 , 玩家按游戏的规则而非现实的规则 , 按本能的、快乐的原则而非社会的、道德的原则行事 , 甚至可以不断触碰自我底线 , 挑战超我 , 在游戏空间里安全地享受不被现实世界所允许的奇情幻想 。 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的剧本 , 都可以让参与其中的玩家产生更好的游戏和人生体验 。
游戏是人的本能欲望 , 也是构建完整人格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的失控 , 正在撕裂完整人生 , 我们不得不面对异化的威胁 , 因而挣脱束缚 , 从片面、功利的人回归完整的人便成为人们需要游戏的重要动因 。 “剧本杀”为玩家提供了非日常的游戏娱乐空间 , 沉浸式玩本过程具有释放压力、寻觅刺激、获得愉悦的治愈功效 。 在游戏提供的充满想象力的异度空间中 , 玩家得以摆脱日常羁绊 , 以“他者”身份体验天马行空的多样人生 。 玩本作为媒介 , 也为年轻人创造了深度互动交流和拓展社交关系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