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让孩子们快乐跑起来”不是一道难题( 二 )


一道需要家校及社会合力解的题
“跑步还用学?”已完成130余场马拉松的“百马大叔”田同生在12年间带动不少人站上跑道 , 大家最初反应一致 , “长期对体育重视不足 , 使得很多人没养成为体育埋单的习惯 , 更何况跑步这样看似门槛不高的运动 。 消除对跑步的刻板印象得从孩子做起 。 ”
自身经历和多年对跑步的研究 , 田同生在跑步推广上已多有撰著 , 同样是去年疫情期间带着女儿跑步的经历 , 让他更加意识到“让孩子们跑起来”光靠重视不够 , 还需要方法论 , 从理论到实际 , 从训练到比赛 , 从“为什么跑?” , 到“怎么跑?”“在哪里跑?”
田同生的小女儿12岁 , 在他的带动下已完成10公里跑 。 在他看来 , 通过“场景”“行动”“奖赏”三步可以形成一个培养孩子习惯的闭环 。 “设立场景 , 除了以身作则 , 还包括给她选择专业跑鞋、装备等 。 ”他向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表示 , 自己每次出国参赛都会领一件小号的T恤送给女儿 , “有一次穿了波士顿马拉松的长袖衫 , 周围的人议论说这小孩的家长一定跑过波马 , 她听了之后 , 很有成就感 , 对跑步自然有了好感 。 ”其次 , 付诸行动 , 包括热身跑、加速跑、拉伸、补充蛋白质全过程 , “跑5公里 , 前面3公里是个坎儿 , 要按照自如说话的速度跑 , 绝对不能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 后面可以加速跑 。 ”每次跑完 , 他都会带着孩子拉伸 , 补充蛋白质 , “从小建立科学的健身习惯” 。 最后 , 当孩子完成了单次规定的训练或累计完成每月跑量等各类目标 , 应予以奖励 , “孩子比成年人更需要奖励” 。
但在他看来 , 这只是带动个别孩子跑起来的办法 , 想让孩子们都跑起来 , “局长、校长、老师的影响更广泛 。 需要有领导、有组织、有环境、有技能 。 ”为将理论集结成书 , 他采访了大量校长和家长 , 在对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学校和大凉山火窝爱慕小学的探访中他发现 , 无论条件优渥的民办校园还是大山深处的村小 , 校长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 , “两所学校的校长都带头跑步 , 他们相信 , 如果自己做不到 , 即便孩子走上操场 , 也无法真正养成运动习惯 , 学生会认为 , 你们都不跑 , 只是逼着我们跑 。 ”正是校长对体育的重视和践行 , 老师也加入进来 , 学校才自上而下有组织地形成跑步氛围 。 “
“更重要的是 , 跑步看上去技术门槛低 , 其实并不简单 , 无论是训练还是参赛 ,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 , 都有很多科学知识要掌握 。 ”田同生提及云南省“体育中考100分”的改革 , “分数提升 , 家长更加重视 , 那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如何进行训练?如何在1000米或800米考试时能够跑出最好成绩呢?这些都需要科学的指导 。 ”但他强调 , “必须明白 , 体育中考仅仅是初中一阵子的事儿 , 但是掌握了跑步这项运动技能却是一辈子的事 。 ”
“考试杠杆撬动的不仅是全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 也应激发中小学老师对体育课堂的创新 。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仁德一小体育老师张世华对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 , 很多学校仍有配不足体育教师、开不足体育课的情况 , 在解决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 , “学生体质要提高 , 关键在校长愿不愿、敢不敢执行 , 如果每一个体育老师都能认真上好自己的体育课 , 再有更多铠甲跑团一样关注孩子的社会力量和家长 , 局面是可以改变的” 。
在张世华看来 , “上好体育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 还需要引导孩子科学锻炼、培养体育兴趣 , 尤其对小学教师而言 , “要吃透教材 , 把兴趣化、游戏化的特点融入课堂 , 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励学生跑起来 。 ”他曾在课堂上进行紧急情况场景设置 , “比如洪水来了 , 大家应该怎么跑 , 怎么避险 。 通过这些训练 , 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提升了危急时刻的快速反应能力 。 ”此外 , 旋风跑、彩旗跑等新的形式也已陆续出现在体育课堂上 , “有了快乐和兴趣 , 帮助学生建立了运动习惯 , 后期中考100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此外 , 跑步不能仅局限于体育课 , 还需融入大课间或开展晨跑 , 要为学生创造运动会等展示平台 , 发挥学生的潜能 , “要尽可能打消学生对跑步‘枯燥’的印象 , 毕竟 , 跑步对学生而言是门槛最低的一个项目 , 要能正确引导 , 可以成为学生爱上体育、建立运动习惯最直接的通道 。 ”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