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7处胃部早癌病变一次“削除”,这场“保胃战”打得漂亮

折腾了近3个小时 , 像小米般大小的7处胃癌病变部位才被一一“削除” , “工程量”如此之大的手术 , 松江医生仅通过胃镜便“徒手”完成了 。 3月23日出院那天 , 60多岁的患者施先生一点也看不出是刚做完手术不久的人 。
手术医生介绍 , 内镜微创时代 , 患者身上看不出手术迹象早已不是新鲜事 , 但像施先生这样一次剥离7处胃部早癌病变的病例并不多见 。 早在去年 , 施先生便在区中心医院做过胃癌筛查检查 , 根据检查结果 , 当时并无异样的施先生被列为高危人群 , 医生建议他定期检查 。 两周前 , “听话”的施先生在常规胃镜检查过程中被诊断出有早期胃癌迹象 。
患者|7处胃部早癌病变一次“削除”,这场“保胃战”打得漂亮文章插图
“微小胃癌被识别出来已经非常常见了 。 ”参与治疗的消化内科医生徐凯介绍 , 国际早癌诊断率为30% , 区中心医院消化中心目前已经达到50% 。 一般来看 , 团队成员每个工作日的胃镜检查数都在20多例 , 能够快速“捕获”病灶的医生们素有“火眼金睛”之称 , 而这次给施先生做胃镜检查却花了近40分钟 。 “沙场老手”为何突然出手慢了?原来 , 患者胃部呈星点状分布的早期胃癌病灶足足有7处 , 肉眼可见仅跟小米大小相当 , 识别难度不言而喻 。 “每一次胃镜检查都跟第一次经手一样 , 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早癌病变是我们所坚持的 。 ”徐凯说 , 准确识别病灶决定着治疗的方向 。
患者|7处胃部早癌病变一次“削除”,这场“保胃战”打得漂亮文章插图
找到病灶只是第一步 , 对于已经切除大肠的施先生而言 , 保胃意义重大 , 但病变部位多且分散 , 最直接且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全胃切除 。 “整块切除胃部风险低 , 手术难度也小 , 但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肯定大打折扣 。 ”徐凯说 , 综合考虑之后 , 团队决定为患者采取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 。
3月18日 , 一场内镜护航下的“保胃战”按计划打响 。 作为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 ,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 , 但由于患者曾有过胃部手术的经历 , 胃部黏连严重的情况下 , 剥离病变更加艰难 , 在消化内科团队的相互协作下 , 历时3个多小时 , 才将7处早癌病变成功剥离 。 术中 , 患者出血很少 , 创面也很整洁 , 当天甚至都没有明显的疼痛感 。
患者|7处胃部早癌病变一次“削除”,这场“保胃战”打得漂亮文章插图
【患者|7处胃部早癌病变一次“削除”,这场“保胃战”打得漂亮】“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就好比削苹果 , 只将胃表面的病变部位削除 , 创伤很小 , 因此不会有明显的疼痛感 。 ”徐凯介绍 , 这种微创手术方式既不改变胃部结构 , 也能减少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此外 , 他也特别强调 , 微创手术方式虽好 , 但并不适合所有患者 , 倘若病变深度不满足微创剥离条件 , 仍旧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切除 。
据介绍 , 胃癌是危害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 处于进展期的胃癌患者在经过胃大部切除并联合放化疗进行治疗后 , 5年生存率也达不到30% 。 倘若发现得早 , 并通过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及时将病变消灭在萌芽状态 , 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5% 。 因此 , 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
徐凯表示 , 40至69岁是胃早癌高发年龄段 ,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很有必要 。 从临床情况来看 , 不少患者面对胃镜检查常常会心存紧张 , 甚至拒绝做胃镜检查 , 其实大可不必 , 患者可以选择无痛胃镜 , 麻醉状态下 , 生理上的痛苦会大大减少 。 更为重要的是 ,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情况 , 对精准诊断早期胃癌意义重大 。
■文 王梅 ■受访者供图
■栏目责编 杨露
■栏目主编 代启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