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二 )


如何在现今的短视频、信息碎片化时代借好力完成金曲破圈,是每一个创作者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就如在同场比拼却更受欢迎的唐汉霄和宝石Gem身上可以看到的,他们同样没有放弃自身对音乐情感创作的坚持,但他们已经率先一步响应变化。这也在刺激着其他的音乐创作人们。
就像张信哲在节目中的感悟,作为音乐人,他依然会坚持“最合适的流行音乐,长度应在4-5分钟之间,叙述性的音乐需要花时间读懂其中的故事”,但他也在快速地刷新着自己对内容趋势的认知,“我没有想过我唱歌是为了要让美食创作者做某一件作品,这些(新的)思考可以扩展音乐的眼界与层面”。
《为歌而赞》中这些歌手创作视角和思维的转变给出了一些实验性的答案——面对市场的种种变化,创作者开始向市场的流动方向做出自己的应答。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百赞团也成长:真实表达,多元与包容渐趋佳境
《为歌而赞》的功能性,可以说最直观地体现在它的百赞团设置上,他们不仅是音乐的听众,更是音乐的传播者、使用者、再创作者。也就是说,他们的选择会反作用于他们自身,因此,他们直给,不来虚的。
真实,多元,是他们的关键词。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百赞团里百位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有着一百种声音与一百种逻辑立场。而百赞团这个名字,所突出的正是“赞”这个动作:用最直观的点赞,去评价最真实的听感,展现受众层面真实的价值碰撞。
这些百赞团的成员们,他们同时也是抖音上的创作者,所涉及的垂类除了音乐,还有情感、剧情甚至是美食,涵盖了最受大众喜爱的内容创作领域。身份立场的多元,直接导致了点评爱好的多元,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小小的碰撞:喜欢就力赞,不喜欢就直接讲,不怕“得罪权威”。由此才有了类似,“这首歌就像早上起床的闹铃,让人想关掉”,这样的辛辣评价。
权重越大,越需要谨慎。流量时代,粉丝数、握于手中的流量,就是一种话语权。各类博主掌握传播渠道和话语权,他们的认知深深影响着更广泛的受众。而短视频博主作为音乐最频繁的使用群体之一,《为歌而赞》有意将他们由虚拟的网络空间反拉回有温度的现实,让他们有一个真实近距离接触、更深入理解歌手及他们创作想法的机会,进而可以更包容更多元地对待音乐,支持音乐。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沟通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第一期,我们看到百赞团的初始评判给人留下“激烈”之感,其中往往不乏情绪化、很主观、很个人偏好的表达与站队;而经过在现场多种观点的互相浸润,得到音乐人最真诚的心声后,百赞团的输出也在节目的后续进展中持续走向深入,他们不再只停留于“我觉得好不好”、“我能不能用”。比如第二期节目爆赞团中陈铭的那句“你会为了传唱度,在音乐性上做出妥协吗”的发问,他们开始抛开个人喜好,开始注重每一个个体选择正在怎样影响音乐人的初心,影响音乐的创作趋向,进而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变化。
“在坚守自己的同时,迎合大家的需求,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考虑的”——百赞团成员赵一博面对访谈时的这次表达,话锋既靶向了音乐人,也同时瞄向了自己。可见,百赞团在节目中的思想火花,一开始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经验而发,带着最粗砺的多面性进行跨域碰撞,而在不断吸纳了多方理念后,也正在走向更包容的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百赞团的点评在第二期中,也多了些跳脱的个人表现,“我是你的偶像”的段子,多重变声的朗读,甚至还有《种太阳》原唱的出场,这些都让点评席也成了另一座舞台。包容氛围渐入佳境后,这样的百人现场,真正成为了一个更多元和更贴近现实的意见场,同时也有了更亲和的人情味。真正客观而多元化的音乐审美百花齐放,才是百赞团设立的价值。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也正是这样的氛围,给了心思相较普通人更细腻敏感的音乐人们,一个更有安全感的反应与反思空间。第二期节目中,Rapper马思唯的话或许代表了大部分音乐人的心声:“我其实很享受跟大家面对面的交流。以前听到别人(在网络上)说自己的歌不好,心里很不舒服。而面对面说我不好的时候,传递的能量其实没有那么消极,会很愉快,感觉两个人是在交流。作为音乐人,是需要感受这个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