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创作方与市场方的双向奔赴,是《为歌而赞》呈现出的真实动态。通过节目机制的设置,以及给予每个人表达的机会,《为歌而赞》做了一次针对大众市场的音乐偏好实验,让新的“时代金曲”逐渐有了轮廓。这不仅仅是让综艺的功能性得以完整落地,也是在实验与反馈的循环机制中,令创作方和市场方,都能获得持续的自我成长。
作者:梁湘
版式:王威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我觉得你的歌不适合用在我的视频里。”
浙江卫视和抖音联合出品的《为歌而赞》,第一期凭借着生猛年轻人对歌手“不买账”的辛辣点评出了圈。但有趣的是,在首次会面的激烈对撞之后,第二期节目里,音乐人与百赞团打破了彼此的心防和成见,愿意让自己发生转变,于是,关于音乐路径的更多设想与共鸣开始发生。
这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话题:当创作者与市场开始彼此理解、双向奔赴之后,是否能给这个时代的下一首“破圈金曲”带来新的契机?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综艺被赋予“实验场”功能,音乐人的成长实验
“从我们开始有数字手机的那一刹那,一切的世界都变了。”
节目中张韶涵的这句感慨,或许是音乐人最深的心声。第一波数字化变革浪潮,音乐人们扛过去了,现在汹涌而来的是另一种逻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节奏下,人们似乎缺乏耐心与包容,但似乎又会随时不吝献出自己的追捧与投票。而在其中的逐浪,起伏,出名十五分钟的机制,可能会令抱持传统创作思维的人愈加困惑。音乐新的可能性在哪儿?在时代的变化中,音乐人如何找到自己的步点与节奏?
人们当然都知道应跟上时代应有变化,但面对初心与市场,何去何从,并不是简单的转身即可抵达。
也因此相较种种音综节目而言,《为歌而赞》最难得的存在价值是,它好似构建了一个小型的、安全的实验场。它把身后代表着大众口味的短视频创作者们(百赞团和爆赞团)围拢而来,形成一个模拟却真实的市场舆论空间。音乐人们可以在其中去踏出一些小的步伐,做不同的改变与尝试,又可以得到更快速、更善意的反馈,实现自我的思考、吸纳与成长。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音乐人们事实上也是带着这样的自觉来的,就像节目中张信哲所认知的,他非常清楚“自己唱的歌不是抖音用户喜欢的类型”,他坚信“身为音乐人必须要选择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但是这种坚持与选择不应是固步自封的,他正是希望借着节目的机会“试验一下”,看看当下年轻人最真实的反应与接受度。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期舞台上,当张信哲细细介绍着自己新歌的国际创作阵容时,他是饱含着对高水准创作的推崇与敬意的。而从现场的点评中,他发现自己所表达的情感是可以跨越代际被年轻人感知和喜爱的,只不过同时也需要采取更有效抵达大众的思维与技巧,于是第二期节目里,张信哲就带来了他对魏如萱的《你啊你啊》的改编,这一次,他试图“把个人的情绪转化为大众接受的共鸣,让更多的人可以翻唱”——这种从善如流的尝试,也让张信哲在年轻人中拿到了71音符的高票。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张韶涵身上,第一期节目中这位大众缘非常好的歌手,做了一次编导歌舞剧的尝试,这是她对音乐做的创新努力。最终呈现效果颇具争议,爱的人极爱,不爱的人很不爱——这种两极分化的认知,事实上正是当下网络舆论空间的一种常态,张韶涵在现场的回应也是认为评价者应该学会“欣赏”——尽管如此,可以看到她依然会理性地复盘,于是在第二期,她的呈现收起了形式上的扩张,而回归到属于自己的内核。她复盘自己“多年累积起来的唱情歌的感觉”之后,拿出了新歌《念念》,这首歌在碎片阶段(即音乐碎片试听环节)就引发了极大的共鸣,获得了最高的初始票数。

在《为歌而赞》构建的安全感中,音乐人在实验
文章插图
这些思路的变化,与互联网传播思维相契合,是传统创作者在节目洗练中最直观的顿悟。
值得一提的是,这档节目的歌曲企划制作中,也有抖音音乐内容创新团队的洞察力和创新力助攻,第二期节目中包括张韶涵的《念念》以及THE9的《凌晨一点半》,从选歌到录音制作全流程都由该团队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