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借综艺节目成功突围 "剧本杀"给文娱产业带来什么启示?

在信息碎片化、万物短视频化的此时此刻 , 年轻人为何愿意放下手机、投入一次劳心劳力的群体活动?其背后的消费动机又是什么?这些议题本质上是对“剧本杀”展开美学意义与社会属性的探讨 。
以《明星大侦探》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推理类综艺节目的热播 , 帮助“剧本杀”这一游戏概念成功破圈 , 亦强力带动了相关线上游戏及线下场馆的兴起 , 令这一原本带有“二次元”意味的小众游艺项目 , 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破冰团建、休闲娱乐、拓展社交的首选项之一 。
玩家|借综艺节目成功突围 "剧本杀"给文娱产业带来什么启示?
文章图片

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剧照,图中明星为张若昀、吴磊
自2019年突破百亿级市场规模以来 , “剧本杀”产业一路高歌猛进 , 刚刚过去的“就地过年”再次助推其成为牛年春节档文娱业一大赢家 。 在“剧本杀”显现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 , 亦成就了其独特的美学探索与社会功能 , 为多元化的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剧本杀”的进化 , 是内容与形式的极大丰富与拓展
“剧本杀”到底是什么?其源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一款名为“谋杀之谜”的游戏 。 游戏的原型来自于19世纪的一桩真实案件 , 凯特·莎莫史克尔曾在悬疑小说《威彻尔先生的猜疑》中对这一发生于乡间别墅中的犯罪行为与破案过程 ,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 , 小说亦于201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 在初代游戏中 , 玩家扮演着法庭陪审团的角色 , 通过梳理案情与分析各方证据 , 进行最终定罪投票 。 这一游戏主旨延续至今 , 但内容与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 。
眼下的“剧本杀”已由单细胞时期进入了寒武纪大爆发 , 演化出种类繁多的群落与分支 。 总的来说 , 可以在两大门类中进行细分:一类为桌上角色扮演(TRPG) , 类似于三国杀的头脑智力游戏 。 各位玩家排排坐看“盒装剧本” , 并各自代入其中一位角色 , 主持人则负责开场介绍故事场景、发放线索卡片 , 玩家在不知晓他人剧本的前提下 , 通过交流信息、讨论对证 , 推理出最符合逻辑的案情脉络 , 并待主持人最终复盘揭晓真相 , 这亦是线上版本的主要形式 。 另一类为现场角色扮演(LARP) , 这是一种融合了密室、狼人杀、Cosplay等多种游艺元素的空间活动 , 主打高沉浸与强体验的现场感受 。 相较围坐一室的桌面游戏 , 玩家需要付出更多额外的行动力 , 最基本的便包括明察秋毫的现场搜证与以假乱真的情景表演 。
不难看出 , “剧本杀”就本体而言 , 已由最初的一款文字游戏 , 进化为集烧脑推理、语言对抗、表演展示为一体的娱乐综合体 。 更进一步 , 就文创产品层面对其展开考察 , 可以发现“剧本杀”无论在一线城市抑或下沉市场 , 都设定了较高的消费门槛 。 这里的高门槛 , 一方面指向一线城市每场数百元的人均额度 , 另一方面更指向每次4至7小时的时间额度 。 在信息碎片化、万物短视频化的此时此刻 , 年轻人为何愿意放下手机、投入一次劳心劳力的群体活动?其背后的消费动机又是什么?这些议题本质上是对“剧本杀”展开美学意义与社会属性的探讨 。
构建混合现实语境下的戏剧空间 , 见证“常人宇宙”的诞生
对于“剧本杀”的理解首要应该立足于对其空间概念的准确把握:在此特定物理维度中 , 各种真实存在的感官要素与虚拟存在的心理要素 , 构成并置且相互作用 , 就此形成现实和想象浓稠的混合状态 , 这便趋近于爱德华·索亚提出的“异质空间” 。 但索亚的这一说法一定程度上取材于福柯 , 所以回过头来借道“异托邦”等一系列构想 , 可以对此发生于却又超脱于物理维度的空间结构产生更完整的描像:多元的、异质的关系构成在现实中存在着这样的场所 , 它既是现实的一部分 , 但同时又挑战、质疑、改写着现实 , 这是人们不断地重新定义自我以及与他者关系的场所 。
重新定义自我的基础在于混合现实空间为情节、线索等一切可以重命名为戏剧冲突的要素所填充 。 “剧本杀”有效地为玩家提供了一种舞台——这里需要引入“舞台”这一概念来进行阐释 , 而“舞台”的概念从来都既是物理的、又是心理的 。 “剧本杀”打破二元对立的框架式结构 , 通过空间布置、服装道具 , 为玩家提供了进入“情境”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 , 在进入“情境”的前提下 , 通过剧本与规则安排 , 督促玩家自发地开展“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