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甘肃定西何以打造“中国药都”?“基因库”把关源头

中药材|甘肃定西何以打造“中国药都”?“基因库”把关源头文章插图
2020年8月下旬 ,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药圃园中 , 集中展示一批由中药材制作而成的标本画 。 图为标本室中浸渍标本展示 。 (资料图) 张婧 摄
2020年8月下旬 ,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药圃园中 , 集中展示一批由中药材制作而成的标本画 。 图为标本室中浸渍标本展示 。 (资料图)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3月16日电 (张婧 李亚龙)甘肃拥有丰富的传统医学资源 , 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区和黄芪、当归、党参等道地药材主产地 , 而这些品牌药材又广泛种植于该省定西市 , 定西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 , 当地立足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 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目标 。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区 , 因地处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汇地带 ,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特征 , 决定了中药材品种的多元和富集 , 尤其在陇西县南部、渭源县、漳县、岷县等南部区域 , 由于海拔高、气温低 , 降雨相对充沛 ,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 栽培历史悠久 , 是道地药材种植的优势地带 。
中药材|甘肃定西何以打造“中国药都”?“基因库”把关源头文章插图
图为2020年11月初位于陇西县首阳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 (资料图) 张婧 摄
中药材的道地性 , 从“基因库”开始
“实现中药材的标准化 , 首先要在种子种苗的标准化上下功夫 。 ”近日 , 陇西县县长陈彦吉接受中新网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陇西县作为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 要发挥好种质资源库的作用 , 通过对外地优良品种的引进、野生中药材的驯化 , 以及提纯复壮等方式 , 储存优良种子 , 将基因保存下来 , 尤其是稀缺濒危品种 。
上述种质资源库位于陇西县首阳镇董家堡村 , 占地200亩的“基因库”主要开展品种引进驯化、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等 。 该资源库自2002年以来 , 已累计引进新品种及当地野生品种187种 , 驯化成功87种 , 根据市场行情及种植习惯累计向大田推广38个品种 , 目前又对苍术、太子参、白及、黄精、铁皮石斛等10多个品种进行驯化试验 。
为把关道地药材 , 当地还于2016年成立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 , 这是以中药材质量、安全、信息、协助监督等服务为核心 , 涵盖中药材全产业链的专业第三方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 提供中药材全产业链科研定制与咨询培训 , 以及从田间地头、仓储物流到医院药房等各环节的专业检测服务 。
该检验中心质量负责人王永福介绍说 , 他们以追溯全程化、检验可视化、信息数字化的质量检测 , 利用检测报告对产业发展的倒逼机制 , 调动中药材行业检测的积极性 , 将安全指标反馈到生产经营主体 , 对标准化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 期间 , 检验中心还依据报告对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修订 , 依托数据对药农进行技术指导 , 涉及中药材种苗生产、良种繁育及田间管理 。
中药材|甘肃定西何以打造“中国药都”?“基因库”把关源头文章插图
图为地处陇西县首阳镇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 , 集交易、仓储、物流、检测、融资、质量追溯服务于一体 。 (资料图) 张婧 摄
田间地头:标准化日趋完善
中药材的道地性 , 除了基因库和检验技术的保障之外 , “中国药都”定西还聚焦于田间地头 , 以陇西县为例 , 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牵头 , 农机总站、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在该县福星镇庞家岔村设有试验田 , 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提供最新科技示范 , 以提高绿色标准化种植水平 。
陇西县农机中心副主任管青霞说 , 试验田被划分成200多块区域 , 依据不同种类的有机肥和品种 , 进行数十项试验 。 他们通过新品种引进、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田间调研总结配方等途径 , 致力于当地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 , 以及增加亩产等工作 。
采访人员此前走访福星镇试验田时注意到 , 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环绕周围 。 据悉 , 该标准化种植基地涉及福星镇3个村 , 主要种植党参、黄芩、黄芪、柴胡、板蓝根五大类药材 , 基地以合作社为依托 , 推广运用移栽、采挖等各类现代化机械 , 节约劳动力资源、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 带动药农走上机械化种植的生产道路 。
实际上 , 早在2019年的甘肃省两会期间 , 陈彦吉接受中新网采访人员专访时坦言 , 即使中药材作为“千年药乡”陇西县的特色产业 , 但仍然存在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 部分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由农民自繁自育 , 多数产区药材种植集中连片规模小 , 生产质量管理不严格等问题 , 以及在种植过程中 , 不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仍有发生 , 影响药材质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