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同学们都不和我玩!”当娃遇到社交问题,父母究竟该怎么做

“妈妈,同学们都不和我玩!”当娃遇到社交问题,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文章插图
前段时间 , 知乎上一位妈妈的“求助信” , 刺痛无数网友 。
起因是她4岁的女儿特别害怕与朋友“绝交” , 一旦小朋友说“不和你玩了”就会焦急惶恐 , 甚至嚎啕大哭 。
长此以往 , 小朋友都拿准了她的“软肋” , 常用这句话来“要挟”她 。
为了不被“绝交” , 女儿就只能“乖乖听话”:
自己很喜欢的玩具 , 拱手让人;
明明可以轮流当“公主” , 每次却只得被迫做“女巫”;
甚至被要求当众学狗叫 , 女儿也照做了.....
作为母亲 , 每每听到女儿哭诉“妈妈 , 他们都不和我玩”时 , 真是既心疼又无措 。
这样的事 , 你家娃有没有遇到过?
日前 , 有网友也在微博上发帖:
“妈妈,同学们都不和我玩!”当娃遇到社交问题,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文章插图
其实 , 在孩子的世界里 , 很多都会遇到这样的苦恼 。
人类学家劳弗说:“人是群居动物 , 如果离开族群 , 将难以生存 。 ”
孩子3岁开始有社交意识后 , 便想通过交朋友找到自己的“群” , 当他们被朋友拒绝后 , 害怕被孤立、害怕不被接受、害怕失去朋友这类的感觉和担忧 , 容易让他们变得“讨好” , 更会让他们第一时间想要向父母寻求帮助 。
如果此时 , 父母不能及时共情孩子的内心感受 , 关注孩子的社交需求 , 给与正确的帮助和引导 , 无疑是给孩子心头“再插一刀” 。
三种回答 , 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在社交中遭受拒绝 , 或被冷落孤立时 , 父母的第一句回答至关重要 。
因为不同的答案 , 会传递给孩子不同的社交思维 , 甚至让孩子步入不同的人生轨迹 。
而这些常见的错误回答 , 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杀伤力” 。
01 “不玩就不玩 , 我们不稀罕 。 ”
有些父母总是抱着“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的心态 , 对孩子是否可以结交到朋友不以为意 。
“妈妈,同学们都不和我玩!”当娃遇到社交问题,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文章插图
但其实 , 朋友对孩子来说 , 至关重要 。
孩子对友谊的渴望与需求与生俱来 , 早至1到2岁 , 儿童就已经能形成初步的“友谊”的概念了 , 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 , 就能知道谁是他们的朋友 , 并寻求与这些特定同伴的交往 。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 , 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
孩子需要朋友 , 就像鱼需要水一样 。
当孩子向父母求助 , 父母却不以为意 , 用“我们不稀罕”、“那我们也不和他玩”的态度 , 忽视孩子对社交、情感的需求 , 就会把孩子变成一座孤岛 。
孩子在父母那里无法获得有用的帮助 , 便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维系所看重的友谊 , 一旦方式不当 , 更多的伤害就会接踵而至 。
02 “就你这样 , 谁会和你玩?”
有些父母漠视孩子的社交 , 可也有些父母过度“在意”孩子的交友 。
他们希望孩子聪明外向 , 能有一群小朋友围在身边 , 是“小群体”中的“孩子王” 。 可一旦孩子未能如愿受欢迎 , 他们就会对孩子的表现失望 。
有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童年经历:
上小学时 , 他放寒假后跟随妈妈回姥姥家 , 看到姥姥家附近的小操场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玩耍 , 他也想加入 , 却被小朋友们拒绝 。 他委屈地哭了 , 可小朋友们依然不为所动 。
当他哭着问妈妈:“为什么他们都不和我玩 , 还说不喜欢我 。 ”
妈妈却嫌弃地说:“你哭哭啼啼的 , 谁会和你一起玩!”
其实很多父母都是“恨铁不成钢” , 但孩子在社交中被拒绝 , 已经很委屈了 , 这时作为“保护伞”的父母 , 如果将孩子被拒绝 , 归咎到孩子身上 , 无疑让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
“妈妈,同学们都不和我玩!”当娃遇到社交问题,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文章插图
这种打击、贬低式的回应 , 不仅会磨灭孩子的自信 , 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对交友心存畏惧 , 变得自卑内向 。
03 “你把XX给他 , 他就和你玩了 。 ”
很多孩子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 往往会选择开篇中那个4岁小姑娘的做法——“讨好” 。
甚至很多父母会主动让孩子“舍己为人” , 来换取孩子的“受欢迎” 。
但这种方式换来的“欢迎” , 并不是真的友谊 , 而是一种带着目的性的讨好 。
作家蒋方舟曾说“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 , 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