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申请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么样了?

曾几何时 , “演而优则导”是大部分实力派演员毕生追求的黄金之路 。 在基金界 , 私转公也同样成为很多百亿私募追求的终极目标 。 期望借助原有私募的业绩和机制复制到公募行业 。 而这些百亿私募争相进入公募业的原因无非就是多方面的考量:产品线扩充、加强品牌效应、提升公司人才使用效率、赚取更多的管理费等 。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 , 现实是残酷的 , 6家私转公基金并没有沿袭其私募时候的风光 , 反而规模一直处于边缘化阶段 。
3月2日消息 , 根据中基协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12月底 , 我国境内146家公募机构管理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9.89万亿元 , 逼近20万亿大关 。 而规模的暴涨得益于权益基金的大爆发 。
那些申请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么样了?】在2020年爆款权益基金盛宴中,头部公募凭借规模效应大收管理费 , 全年赚得盆满钵盈 , 但部分小基金公司却在行业马太效应下惨淡度日 。 而那些被公募庞大市场和发展机遇吸引的由“私转公”的私募发展似乎也不尽如意 。
事实上 , “私转公”的过程是漫长且艰难的 , 朱雀基金就经历了2年的漫长等待 , 而同样是老牌私募的重阳投资 , 则在2017年4月选择了放弃 。 据统计 , 自2016年7月 , 鹏扬基金首次获批“私转公”后 , 截至目前国内仅有6家私募基金成功转为公募 , 分别是鹏扬、凯石、博道、弘毅远方、朱雀、同泰 。
而无论从规模还是业绩看 , 这6家私募基金因新成立、缺乏号召力远被大型公募基金甩在身后 , 除此之外 , 各家不乏投研团队人数少、实力弱等硬伤 。
6家私转公基金规模“垫底” , 人才短缺
与演员“优则导”类似 , 部分私募基金在规模和业绩齐升之际 , 有转公募的“野心” 。
尽管私募转型成为公募之后 , 会因为过往实力自带一时光环 , 但由于公募面临相对收益 , 考核年限较短 , 投资者不太理性等问题 , 多数私转公的业绩和规模反而不如此前 。
从实际管理规模来看 , 规模最大的是最早“私转公”的鹏扬基金 , 截止2月2日 , 其规模也仅为741.56亿 , 不抵明星基金经理张坤一人的管理规模(四季度规模达1200亿) 。
而从6家“私转公”公司来看 , 角色转换带来的“成绩”也是差异悬殊 。 据天天基金网最新数据 , 除鹏扬、博道、朱雀3家在管基金规模超百亿外 , 另外3家机构的管理规模均不大 。 其中弘毅远方发行基金数最少 , 仅7只 。 而凯石作为第二家私转公的基金公司 , 目前规模仅9.58亿 , 排名垫底 。

那些申请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从6家私转公基金公司可以看出 , 无论是基金管理人人数还是平均任职年限上均有限 。 其中鹏扬基金基金经理人数最多 , 为13人 , 其余均低于10人 , 同泰基金最低 , 为4人 。

那些申请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此外 , 由于成立时间短 , 除了规模较小外 , 各家业绩分化也较为严重 。 从2020年收益来看 , 除鹏扬、朱雀个别产品去年表现靓眼 , 收益率有达100% , 其余表现一般 , 去年收益率大部分在20%-59%徘徊 。
鹏扬基金:股债比例严重失衡
在这个爆款权益时代 , 公募基金重点普遍倾向权益类基金 , 但规模远超其他5家私转公公司的鹏扬基金 , 却存在债股比例严重失衡现象 。
具体来看 , 总规模741.56亿中债券型基金以435.92亿的规模占据了半壁江山 , 而股票型基金仅1.77亿元 , 混合型基金为292.46亿元 。
这背后或与创始人杨爱斌重债轻股和公司权益管理人才缺失不无关系 。
资料显示 , 鹏扬基金由杨爱斌于2011年创立 , 2016年转型公募 , 期间公司规模扩大至400亿元 , 彼时鹏扬就成为了债券私募中的翘楚 。
而此后 , 作为公司创立者和基金经理 , 杨爱斌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中就有6只为债券型基金 , 其中任职回报最高的是鹏扬汇利债券A , 成立以来收益率24.37% , 近一年收益率6.05% , 另外两只是混合型基金 , 但表现平平 , 在行业处于“垫底” 。
另外 , 从鹏扬官网可以看出 , 公司目前管理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仅邓彬彬、罗成、张望、赵世宏、施红俊5人 。 虽人丁稀少 , 但其中不乏业绩表现靓眼的 , 如赵世宏管理的鹏扬景升A、邓彬彬管理的鹏扬核心价值灵活配置A和施红俊鹏扬元合量化大盘A成立以来收益率均高于100% 。
不过即便如此 , 公司权益类规模仍难以上去 。 2020年全年鹏扬基金所发的权益类新基仅有偏股混合的鹏扬红利优选和灵活配置的鹏扬景泓回报 。 而截至去年四季度 , 两个基金份额仅5亿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