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与其天天盯比亚迪的盘,不如多看看王传福这人( 二 )



比亚迪|与其天天盯比亚迪的盘,不如多看看王传福这人
文章图片
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种“喜欢” , 理解为经验培养出来的商业直觉 。 对于比亚迪和王传福 , 芒格似乎一直凭着这样模糊而又神准的直觉 。
2009年《财富》杂志封面故事采访 , 他便是说对比亚迪创始人的愿景“着迷” , 并称王传福是“托马斯·爱迪生和杰克·韦尔奇的结合体 , 会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 , 像韦尔奇那样完成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 ”
节目里恰好又提到了这个评价 。 在王传福看来 , 自己更偏爱迪生一点 , 时间分配基本上是七三开 , 七成在技术 , 三成在管理 。 现在虽然已经不参与具体研发 , 但是还是由他来负责定义 , 他仍旧是比亚迪的总工程师 。 比如刀片电池 , 最早就是他提出的概念 。
王传福认为 , 在一个变革的行业 , 一定是技术驱动的公司占上风 。 而比亚迪就是崇尚技术的一群人 , 以问题为导向 , 创新 , 把问题解决掉 , 抓住痛点 , 就一定会获得行业的承认 。 非常朴素的办企信念 , 也是得益于此 , 王传福说 , 三年内很难有其他企业能模仿比亚迪 。

比亚迪|与其天天盯比亚迪的盘,不如多看看王传福这人
文章图片
战略和技术之外 , 王传福似乎就不太作考虑 。 比如比亚迪这个最骚的名字 , 总部进门大屏就写着BuildYourDream , 中文注释成“成就梦想” 。 这个品牌精神虽然文法没什么错 , 却总让人觉得和giveyousomecolorseesee坐拥同款洋泾浜 。
你以为是土嗨在牵强附会 , 结果王传福说是纯属随机 。 “比亚迪”最初没有任何意义 , 只是当时在深圳注册公司 , 两个字的名字太容易重了 , 三个字的组合不重名 。 做大之后要考虑品牌 , 才用首字母缩写BYD凑出来了个意思 。

比亚迪|与其天天盯比亚迪的盘,不如多看看王传福这人
文章图片
这种碰到问题再说的模式 , 在一些人看来或许会显得缺乏系统性 , 但另一面则显示出了强大的执行能力 。 另一个例子就是口罩 。 去年2月疫情期间 , 比亚迪开始造口罩 ,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 , 也为解决复工刚需 , 22万员工一天要50万只口罩 , 两个月等货根本等不起 。
于是比亚迪动员三万名工程师 , 三天画图纸 , 七天做出第一台口罩机 。 口罩熔喷布后来也花了三周自己做 , 因为采购成本从每吨2万涨到每吨70万 。 这就是一个有手就能自给自足的企业 。 两个月不到产能干到一天一亿只 , 三个月不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制造商 。 虽然初衷不是为了钱 , 但最后竟然还是盈利了 。

比亚迪|与其天天盯比亚迪的盘,不如多看看王传福这人
文章图片
(巴菲特代言:BYD真的想活500年口罩)
有朋友可能会不以为意 , 这些蝇头小利不足以照亮主营业务 , 不是估值的参考关键 。 尤其近两年其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整体在减少 , 会被认为是盛名之下其实萎缩的表现 。 但是我觉得可以把关注重点放在比亚迪汉上 , 放在得以推出背后的能力上 。
汉代表了比亚迪对电动车产品的最新定义 , 和过去比亚迪有着明显的分野 , 看得出对时下电动车趋势的迅速反应和策略调整 , 出台后对后面的很多车型都造成了定义压力 。 它的销量是实打实在增长的 , 意味着摸对了市场需求 。 我们或许应该扔掉一些历史车型的包袱 , 以此为原点进行预期和展望会更乐观 , 可能是更符合未来实际的情况 。

比亚迪|与其天天盯比亚迪的盘,不如多看看王传福这人
文章图片
对于比亚迪而言 , 更大的期望在于竞争需要逐渐超越竞争 。 比如和丰田汽车有合作 , 据称可以让丰田的电动车提前两到三年投入市场;再比如电池 , 甚至半导体 , 要渗透产业链成为龙头才有点意思 。
王传福对比亚迪有着很大的野望和很深的执念 。
俞敏洪问 , 如果你走出比亚迪的大门 , 交给你一个空白的后半生 , 你还会干什么 。
王传福说 , 我从来没想过 。 我除了比亚迪没有别的企业 , 个人的企业都没有 , 你可以天眼查 。
俞敏洪又问 , 我有时候会倒杯酒 , 一个人坐两三个小时 , 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 。 你有过这样的思考吗?
王传福说 , 有过的有过的 。 我会思考公司战略、产品开发、策略变化、技术储备……
“噢 , 你的人生没有困惑是吧 。 ”
这让我想到巴菲特说过的一个事 。 伯克希尔最初是想收购比亚迪25%的股份 , 结果被王传福拒绝了 , 只同意10% 。 虽然对伯克希尔来说太小了 , 不过巴菲特还是同意了 。 “这是一个不想出售公司的人 。 ”他在采访里说 , “那是一个好兆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