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王秩华:饴糖光阴( 三 )


生意好到忙活不及的时候 , 王秩华还要从别家做糖的手里 , 买糖交给客户 。 “从别人那里用多少钱买的 , 就以原价卖给客户 , 一分钱不加 , 为的就是维持生意 。 ”王秩华说 。
“农忙的时候种田 , 农闲的时候做糖 , 年年都是这样的日子 。 ”王秩华说 , 交足了国家的 , 制糖卖来的钱都是自己的 。 日子虽然辛苦 , 但却格外充实 。 说到价格 , 麦芽糖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是五角三分一斤 , 这么多年来价格也没有涨过 。
“村里最老的做糖师傅去年刚过世 。 ”王秩华一声叹息 , 那时大家做糖都是跟着他学的 。 现在 , 整个坦田王村除了王秩华以外 , 已经没有人在坚守这门手艺了 。
“机器做的麦芽糖比我们做的要便宜 , 我们的订单越来越少了 。 ”尽管凋落了 , 王秩华还是选择坚守 , “机器做的到底没有我做的好吃 , 我做的饴糖 , 从头到尾就是纯手工、纯天然 , 不添加任何东西 。 ”
“甜而清口 , 爽滑不腻 , 这才是好的麦芽糖的标准 。 ”王秩华说 。
手 记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集《受戒》中 , 有一篇《小学同学》 , 讲到一个外号叫“蒌蒿苔子”的同学家里开了一片塘坊 , 里面做的正是麦芽糖 。 读到这里 , 就好像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了童年时光 。
当换糖客悠远而熟悉的铁片敲击声响起 , 随风四散 , 穿透田野 , 漫过屋前的晒谷场 , 沉睡在肚子里的馋虫就一定会被勾起 , 猎猎甚至有些粗暴地唤醒人们的食欲 。
那种沧桑的韵味直击人心 , 小孩子们是很难抗拒这种诱惑的 。 拿来换糖的东西看似不值钱 , 却被换糖客喜滋滋地接过去 , 丢在放破烂的篓子里 , 然后用铁刀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 。
铁刀虽薄而无刃 , 只靠着小锤的敲打 , 便能把糖饼震裂 , 敲出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糖块来 。 用手指轻轻捏起 , 放入口中 , 无比期待的味道瞬间弥漫口鼻 , 化为幸福的现实 。
如今 , 车水马龙的嘈杂声取代了换糖客的铁片声 , 琳琅满目的零食也早已取代了当年稀少的零食中那份甜蜜的滋味——麦芽糖 。 但尽管如此 , 比起曾经的麦芽糖 , 眼前的唾手可得似乎少了些许久违了的温存与渴望 。
【原料|王秩华:饴糖光阴】又或许 , 对于一个时代的人来说 , 时间才是那最不可逆的作料 。 在这个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时代里 , 还有人默默地、日复一日地做着几十年来相同的事情 , 这或许才是这口麦芽糖愈发显得香甜醇厚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