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靠掰、用量靠猜……儿童用药困局该如何破解?

“很多药由于苦 , 孩子喝进去就吐 。 ”“像胶囊、片剂的药大部分只能靠掰开或磨粉 , 再大概分个比例给孩子 , 很难控制剂量 , 而且这样一来 , 药入口可能变得更苦了 , 也可能不卫生 。 ”平时并不爱说话的李兰兰 , 孩子还不到2岁 , 但说起孩子吃药 , 李兰兰有一肚子牢骚 。
近年来 , 随着我国各部门对儿童用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支持研制儿童用药 ,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但从根本来看 , 儿童吃药靠掰、用量靠猜的成人减量版用药的现状仍然存在 。
业内人士表示 , 由于儿童专用药品较少 , 相对应的适宜剂型、规格缺乏 , 儿童用药问题仍比较突出 , 用药安全面临挑战 。 因此 , 多位专家建议 , 应进一步推进政策引导研发 , 从医保、定价等多方面加大鼓励政策 , 并建立儿童基本用药目录 , 规范药品说明书 。
儿童剂型占比不足
儿童 , 由于身体各方面的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 在药物的使用上应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 , 但是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现状令人担忧 。
博睿同信相关报告显示 , 通过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数据 , 2017年14岁以下儿童患者实际用药7710个品种 , 其中儿童适用品种仅有610种 , 仅占7.91% , 超说明书使用品种数量达7100个品种 , 占比高达92.09% 。
值得注意的是 , 用药“成人化”、超说明书使用问题不仅存在于家庭使用 ,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 , 也面临着较大的问题 。
2011年受原卫生部药政司委托 , 北京儿童医院联合全国15家大型儿童医疗机构 , 对儿童用药现状进行了调查 , 调查结果显示:15家医院儿科用药共同目录1098种药品中 , 儿童专用药品极少 , 仅45种(4.10%) , 有儿童用药信息(用法用量)的仅占47.3% , 不足一半 。
在2020年的相关课题中 , 对全国各地的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的216位临床医师 , 26位临床药师调研显示 , 84%临床专家普遍感觉儿童药物短缺问题大 。 临床专家对儿童临床用药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看法集中在:儿童专用药品种不够丰富、儿童适宜剂型不足、给药剂量难准确、儿童用药依从性差 。
【吃药靠掰、用量靠猜……儿童用药困局该如何破解?】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表示 , 从供应方面来看 , 我国儿童用药中常见病、常用药已有明显增加 , 有些通用名、规格、剂型甚至已经过剩 , 但在一些专业疾病 , 例如 , 儿童血液肿瘤病、风湿免疫病、心血管病、肾病 , 还有罕见病等的治疗用药 , 适宜的剂型、规格严重缺乏 , 药品说明书缺少儿童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 。
王晓玲指出 , 没有一个剂型可以覆盖整个儿童人群 , 不同的剂型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 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和药效维持的时间可能会不同 。 口服溶液剂、糖浆剂、颗粒剂、混悬剂以及贴剂、栓剂等为儿童易接受的剂型 , 近年来还有一些新型的剂型适宜于低龄儿童患者 。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教授陈永法表示 , 儿童药需求品类十分特殊 , 涉及多样化的药品品种、剂型、规格 。 但儿科专用药物中 , 固体制剂占相当大的比例 , 为69.7%;儿童不适宜服用的片剂、蜜丸剂和胶囊剂等 , 占48.7% 。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中毒不可轻视
业内人士表示 , 由于儿童用药规格不全、剂型少 , 造成临床上不得不将成人剂型、规格的药品分割后用于儿童 , 导致药效下降、剂量不准确、药物被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
2017年 ,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药品安全合作联盟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共同发布了一份2家医院跟踪5年数据的 “儿童用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 , 儿童中毒中 , 药物中毒的占比趋势平稳并有微降 , 但仍保持占比40%以上;2016年的数据显示 , 每5名中毒儿童中 , 就有2名儿童因药物而中毒;与药物相关的中毒中 , 1-4岁为高发人群 , 5年间药物中毒呈显著上升趋势 。 在2016年 , 每10名0-14岁药物中毒的儿童中 , 有8名为1-4岁儿童 。
王晓玲说 , 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2017、2018、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来看 , 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占所有报告的占比较稳定 , 分别为9.9%、9.8%、10.2% 。 具体来看 , 从湖北省2014年-2018年上报的38425例儿童不良反应报告 , 可以看出0-6岁患者占77.8%;患病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 , 占比76.2% , 联合用药占23.7%;不良反应分类来看 ,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比47.3%、全身性损害占比27.1% 。 其中 , 12-14岁严重报告比例占比最高达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