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三 )


君住黄河源,我住黄河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河水。拜访过黄河在可可西里的源头,也看过沃野千里的包头(河套地区)以及汇入黄海的浩浩荡荡。在关中终南山下长大的次仁君曾经家门前的小河也辗转流进了黄河……此时沿着黄河支流大夏河前往临夏,又是另一种新奇感受。想起前半生的那些细枝末节,竟无不和这条河有关。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到达临夏八坊十三巷,已经过了吃午饭点儿。硬朗的光线晒在后脑勺,暖洋洋昏昏欲睡。在大旮巷找到一家清真饭馆,牛饮两碗三泡台,以此开启临夏行摄之旅第二站。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去过福州的三坊七巷,觉得已经很大,而这里竟然是八坊十三巷。召唤小飞机到120米高空,拍下一张全景照,发现了其中的玄机。正如史料所述,这里分布着八座清真寺,围着清真寺的八个居民区密集嵌合在一起,其中分布十三条巷子。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临夏有有“中国麦加”之称。早在唐朝就有大食、波斯国商人在河州这一带来往经商。商人同时带来了他们的信仰,久而久之逐步修建了八座清真寺,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穆斯林聚居区。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现在的八坊十三巷是老民居的升级版,电线、水道入地,旧房老房翻新,特别是临街面,花了很多心思用来表现地方色彩。其中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水彩、油画、雕塑。在街上,根本不用敲谁家的门去里面体验临夏人的生活,墙体上的信息生动有趣,说明了一切细节。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八坊十三巷的内容太多,走走停停,一下午实在看不过来。夜幕降临,又忍不住进城,橘黄色光线之下,那些才走过巷巷又陌生起来,古城的味道愈浓。走着走着,想起了那些个背负着期待的远走他乡。八坊十三巷看得见的是温情,看不见的是斑驳岁月无法挽留的伤。
平民老百姓住八坊十三巷,东公馆却曾住着大户人家。
东公馆和八坊十三巷只隔着一条马路。这里曾是原国民党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马步青宅邸,1945年落成,里里外外极尽奢华。原本修建给其眷属居住的,无意间为中国的砖雕艺术留下一座内含丰富的标本。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东公馆打眼看上去是民国风,有欧洲古典式建筑手法痕迹,迎面一座门楼用黏土砖砌成,门框上镶嵌的彩色琉璃在那个年代十分罕见,据说来自德国。中间门镶有的双面凿模砖对缝的砖雕,正面蝴蝶,背面倒挂蝙蝠,寓为“蝶来福到”。走进门厅,又一幅《葡萄攀援图》,寓为“兴旺、多子、多福”;再往里走,一幅山水砖雕,两侧对联写着“气度雍容开祀业宏基巍然簪缨门第”“节麾焜耀备严疆重寄允矣磊落雄才”,这就是主人在夸耀自己的先辈戎马一生,创业有功,也是炫耀自己当时守卫边疆的雄才。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小飞机升上天,俯瞰整个东公馆,院落布局围绕着这座大楼在东、西、南设有大五架旧式厅堂,外院观花楼、卫兵院、车马院,整体正方形布局,前后高低错落有序……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临夏解放后,东公馆由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某部接管,王震大军进军青海前,司令部曾驻于此。现在的原有房舍已经成为博物馆,用来展示临夏建筑和民间艺术。
说起临夏的饮食习惯,不得不来临夏的茶马古市来看看。和西藏的饮食习惯类似,西北人的食物中缺少叶绿素,胃里的油腻需要用茶来消解。早先他们用盐巴和毛皮换取茶叶,源自与四川雅安的茶马古道向这里延伸,与丝绸之路交汇成茶马古市。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临夏人喝茶最不及南方人那么细腻,内容却比南方茶好看。南方人的盖碗茶常常几个人围起来喝。而西北人粗犷,每个人都端起一个盖碗,里面泡上枸纪、桂圆、红枣、冰糖、红茶或绿茶,内容丰富,类似养生汤,名曰“三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