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孕育诗意灵魂
桂林是一座山水之城,“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南宋诗人刘克庄笔下的桂林,也是今天许多来到桂林的游客,对这座城最直观的感受。
文章插图
置身于桂林的奇山秀水中,不由得会生出许多诗情画意。
以今天来看,桂林的文气与秀气仿佛天生就融在一起,但世人鲜少了解的是,在一千多年前,桂林还是一片民风彪悍之地。
文章插图
读书之风由此起
桂林城市的中央有座“独秀峰”,是这座城知名景点之一,它的得名,和南北朝著名诗人颜延之有关。
文章插图
当时,颜延之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远离政治中心的岭南,任始安(今桂林)太守。
桂林的山水给予他无尽的灵感,尤其是孑然独立却秀美天下的山峰,更是令他想到自己的境遇,于是提笔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独秀峰之名,由此得来。
文章插图
【桂林山水,孕育诗意灵魂】不过,颜延之与桂林之间的深厚渊源,独秀峰下的“颜公读书岩”或许更具代表性。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士时代,名士的言行做派,常受世人崇拜模仿。颜延之亦是被模仿的那一个。
不过,当地人却没学到他好的方面,独独效仿了他喝酒。
文章插图
颜延之对此不太高兴,但也由此得到启发,既然世人有效贤之风,那不如自己就做个好榜样吧!
打那以后,他便经常来到独秀峰下的岩洞中读书写字,渐渐地,人们开始效仿太守,随他一起读书。小小的岩洞,由此成为始安文风最盛之处。
文章插图
眼见自己的举动起了良好的效果,颜延之又劝说那些有能力的乡绅兴办私学,鼓励读书人不畏艰难、孜孜求知。
自此,桂林民智渐开,兴学读书之风渐起。
文章插图
化戎为农 兴教育人
唐朝时的桂林一带,民风彪悍,百姓逞勇斗狠,时有骚乱。
御史中丞李昌巎(náo)出任桂州刺史,他多次出兵平乱,但光是靠武力强压,难以收拢民心,治标不治本。
文章插图
于是,他改变策略,采取安抚政策。
李昌巎先把俘虏的二十余万人释放回乡,并且发给他们种子,送给他们耕牛,采取怀柔抚慰政策,化戎为农。
这样一来,民心折服,民生安逸,原先那些不愿臣服的部落也就不再闹了。
文章插图
这还不够, 李昌巎认为化外之地想要长治久安,必须发展文教,淳化民风。
于是,他下令在独秀峰下建起了桂林第一座孔庙,并建起了州学,大力推行儒家文化,以德化民,兴教育人。
李昌巎让各地举荐优秀的学子来到州学读书,一时间,桂林城中人才济济,文风日渐鼎盛。
文章插图
守藏之责,重于守土
现在,桂林图书馆中收藏着一批书籍。这些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封面盖着一枚“劫后存书”的蓝色印章。印章的背后,深藏着一段悲壮往事。
文章插图
抗日战争时期,巴金、茅盾、田汉、夏衍等大批进步文化人士来到桂林,在这里写作和编辑书刊、报纸。
那时的桂林,出版、发行的报刊多达三百多种,当时中国大部分书刊、报纸出自桂林。
文章插图
1944年秋,战火逼近桂林。
为了保证近三十万册馆藏图书的安全,桂林图书馆代馆长黄远智临危受命,决定进行大转移。
文章插图
但当时用来转运的船只有六艘,装不了全部书籍,馆员们不得不做出取舍,只能把古籍、方志、地方文献,共计362箱7万多册搬上了船。
文章插图
战乱危局,前途未卜,他们沿着漓江顺流而下,先是在昭平县富裕乡一所小学里暂时寄放了一段时间,不久后,又把图书转移到了更为偏僻的裕礼村。
- 老年|德兴市境内山水如画,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
- 疾控|速看!桂林疾控最新提示
- 3月,桃花未了,山水依旧,3星座守得云开见月明,再续倾世之恋
- 摩崖|摩崖刻经历千年,天下奇绝娲皇宫,独具魅力的山水画
- 竹筏|阳朔山水甲天下,遇龙河船工靠撑竹筏住40万小楼,供儿子上大学
- 中年|这里的山水惹人醉!富阳文旅分享交流会走进无锡
- 朱自清|永嘉山水之——白水漈
- 老年|山水仙境中的醉美皖南,巅峰颜值提前上线
- 欧阳娜娜拍封面真是赏心悦目,近看平平无奇,远看美成一幅山水画
- 腾冲|【侨云南】侨乡腾冲:绿水青山中“孕育”乡村振兴 “保鲜”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