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择富而教”,才是教育的悲哀( 二 )


作为最受学生敬重和最可信任的老师 ,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 都有可能成为让学生铭刻在心的金科玉律 , 甚至是笃信模仿的示范引领 。 同样 , 任何一句歧视性语言 , 也会对其性格形成和健康成长造成深刻影响和极大伤害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当每位教师在面对学生和履行职责时 , 都应以良好形象示人 , 都要对自己的每一言行举止斟酌细量、谨言慎行 。 这绝非是一种过分苛责 , 而是职责使命使然 。
教育是社会的道德底线
放到今天的事件中 , 肖某的言论传递出她给学生及家长的评判标准就是:有钱等于有素质 , 有官职等于有水平 , 人生不“阶层下移”的出路就是有钱、做官 , 折射出社会上盛行的“要么有钱、要么有权”的价值取向 。 但若以此作为唯一的人生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 , 大概是我们源头对教育的理解就产生了偏差和错误 。
社会由多元化个体差异构成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职业追求 , 如果每个人从小被灌输的是一样的价值观 , 钱和权是所有人的唯一目标 , 用刘擎教授说的话就是世界不再是斑斓多彩 , 而只有一种颜色 , 那就是金钱的颜色 。 一个被教育出来唯金钱论的社会 , 是最大的愚昧 。
陈丹青曾经说过 , 一个社会有三大底线行业:一是教育 , 二是医疗 , 三是法律 。 无论社会多么不堪 , 只要教育优秀公平 , 底层就会有上升希望;只要医疗不黑暗堕落 , 生命就会得到起码的尊重;只要法律秉持正义 , 社会不良现象就能被压缩到最小……如果三大底线全部洞穿 , 就是人间炼狱!
教育守护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 如果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职业分出高低贵贱 , 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成功标准 , 片面的追求物质利益 , 认同并“以身作则”倡导学生追求拜金主义、拜权主义 , 这是在教书育人 , 还是荼害社会?
在课堂上公然发表歧视家长收入低的观点 , 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 给学生传递这样价值观的老师 , 就是在踩踏这条底线 。
正如新华社的微评:三尺讲台 , 是春风化雨之地 , 而非铜臭侵染之所 。

教育|“择富而教”,才是教育的悲哀
文章图片
权钱决定教育素质?未必!
也许贫富水平能决定可获取的教育资源 , 但教学成果却是多方努力的共同结果 。 学区房产均价20万每平米的深圳网红学校深圳湾中学 , 2020年中考高分考生比例也仅仅只有2% , 尽管考分和成绩不能说明全部 , 但也一定程度论证了有钱有资源也不一定能砸出和付出成正比的高水平教育素质 。
在不断提倡提高素质教育的当前 ,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经济条件 , 而是教育方式 。 而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 也不是孩子将来能获得多少财富 , 而是孩子在未来能获得多少幸福感 。
国外曾经有一部经典的教育纪录片《人生七年》 , 导演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 , 每七年进行一次拍摄 , 从7岁开始 , 14岁 , 21岁……一直到56岁 。 拍摄的初衷是为了验证“你的出身阶级 , 是否会决定你的未来” 。 但几十年过去了 , 导演的观点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 可能太狭隘了 。 如果以金钱作为衡量幸福与成功的唯一标准 , 打破壁垒可能的确并不如意 , 但是谁说幸福与成功只有这一种呢?影片最后 , 好几个非精英阶层的主人公最终并未大富大贵 , 但依然找到了足以感染人的属于自己价值观的幸福 。 ”
所以 , 家庭条件的好坏并不能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更不会因此降低或增加孩子当下及未来生活的幸福感 。 人生获得价值的方式从来都不只有一种 , 在焦虑横行、阶级恐慌、天价学区不断冲击眼球的今天 , 或许老师和家长更应该静下来思考 , 在我们的教育中 , 到底想让孩子从中学到什么?
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 也不是衡量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 , 更不是衡量孩子素质水平的标准 。
真正的教育 , 应该是老师、家长都与孩子们站在一起 , 不是高的教导低的、对的教导错的、好的教导坏的……而是站在平等的视野中 , 一起探寻蕴藏在广阔生命中的真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