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散文:水光潋滟大明湖


鲁先圣散文:水光潋滟大明湖
文章插图
水光潋滟大明湖/鲁先圣
济南因泉而闻名,仅有名的泉就有几十个,号称72泉。济南也因而被誉为泉城。这72泉有的在公园里,有的在机关大院里,有的就在市民的家里,所以济南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誉。这么多的泉一年四季不间断地流淌,而且泉都分布在城中心方圆几公里的面积以内,泉水都流向了哪里?
济南老城的北部,有一片很大的低凹地,济南的地势又是南高北低,泉水从一个个的院子里流出来,顺着墙根,沿着胡同,曲曲折折,向着低凹地汇合。日久天长,一片明丽的水面诞生了,这片水面被称为大明湖。是先有了湖而后才有了济南城,还是先有了城后才有了湖,不得而知。有一个传说自今在济南的老百姓中间流传。最早在济南的北郊有一座大明国寺,寺内的和尚不仅不做善事,反而勾结官府,为害百姓。每当看到来上香的女子中有形貌出色者,必千方百计欺骗奸污,因而良家妇女大多不敢到寺里来。有一个官 家的老太太得了重病,遍请名医,却一直不见起色。女儿很孝,就想去大名国寺上香许愿。哥哥深知寺里和尚的作为,妹妹又生得美丽,坚决不让妹妹去。看着母亲的病一天天加重,哥哥又不让去上香,妹妹就暗暗地在家里对着寺的方向祷告,结果母亲的病不久真的好了。妹妹相信是神灵的保佑,就趁哥哥不在家的时候,独自去大名国寺还愿。寺里的和尚哪里见过这等姣好的女子,刚刚进得大殿,就被拖到内室强暴了。哥哥得知后,率领兵马杀向大名国寺。刚到寺的附近,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一声巨响,大名国寺顷刻之间陷入地下,方圆百顷之内顿成一片泽国。后来,众泉汇集,水面越来越大,人们便名曰大明湖。依照这个传说,是先有了济南城而后有的大明湖,但难以置信。
大明湖虽然地处城中,面积却不小,湖面近50公顷,且环湖是清一色的垂柳,湖内较浅的西南部又有近百亩荷花,古人谓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实是恰如其分。湖内有两个小岛,一个上面建有湖心亭,另一个上面建有历下亭,亭都是飞檐出厦的古建筑,使得大明湖更增添了几分古朴和庄严。
不到50公顷的一片湖泊,如果是放在辽阔的大平原上或是处在山间丘陵,或是在江南水乡,都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汪普普通通的水面而已,但这是在北方,在远离了大自然的都市,因而大明湖就变得弥足珍贵,以其都市中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济南地处古代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地,又是南北二京之间的最大城市,过往名士众多。这些人到了济南,无不以游历盘桓大明湖,留下诗词名句为风雅趣事。而且有几位济南的知府,本身就是大诗人、大书法家,他们除了自己留下了诗词墨宝以外,还有意识地邀请名士到大明湖赋诗作对,这使得大明湖不仅以都市中的自然景观令人神往,尤以拥有众多的历代名人诗词绝对和墨宝碑刻闻名遐迩。
大明湖东南隅岛上有一亭,名为历下亭,亭外有一长廊,廊门上有一幅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字迹雄浑苍劲,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而诗句则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
唐天宝四年,诗人杜甫来到当时称为齐州的济南。时任北海(今山东青州)太守的大书法家李邕闻之立即快马赶到齐州,并邀请城中名士作陪,设宴款待杜甫。虽然李邕已经六十多岁,而杜甫只有三十多岁,但李邕佩服杜甫的诗,杜甫仰慕李邕的书法,两人自在长安起就交往甚密,成为忘年之友。自长安一别,杜甫游历天下,而李邕到北海任职,两人已是数年未见,加之又有多名齐州名士在座,杜甫诗兴大发,即席吟成《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现今济南北郊的黄河,当时还没有被黄河改道侵占,有一条发源于河南的济水从齐州城北经过。齐州地处济水之南,杜甫因之称齐州为济南,今日的济南之名便因了大诗人的这句诗而得名了。而历下之名也因此而来,齐州城南有一山,名为历山,杜甫谓宴客之地为历下亭,从此历下一词便成了齐州的又一雅称了。
曾任过齐州知州的文人中,北宋的曾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
作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曾巩,于北宋熙宁五年任齐州知州。任职期间,他不仅仅在大明湖周围修建了多处亭台楼阁、桥堰堤坝,使大明湖变得更为精致典雅,更重要的是,他推行水利新法,修建了大明湖北水门以调节水位,使大明湖之水“霪雨不涨,久旱不涸”,在汛期时能顺利外泻,而在枯水期又能水源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