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河南烩面离“出圈”还差些啥

方城|河南烩面离“出圈”还差些啥文章插图
郏县饸饹面受访者供图郑州烩面河南商报采访人员左冬辰/摄洛阳浆面条受访者供图制图/首席编辑杨芳芳
河南商报采访人员马千惠徐冉
当“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被公示后 , 众多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再次惊艳了河南人 。
郑州烩面、方城烩面、老雒阳面食、郏县饸饹面、安阳捋面、刘氏空心挂面、空心贡面等面食制作技艺 , 作为拓展项目被列入河南非遗推荐名单 。
河南小麦产量在全国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 独特的地理优势 , 造就了河南人爱吃面的饮食文化 。
可是 , 如此众多的河南面食技艺 , 何时才能代表河南“出圈”走向全国?
郑州烩面:用汤极其讲究
人类的味觉记忆 , 总是最深刻的 。 在外地提起河南 , 很多人都会说“听说你们的烩面可好吃” 。
烩面是河南省的一道传统小吃 , 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 也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 。 汤好、面筋道、营养高、味道极其鲜美 , 深受人们喜爱 。
合记烩面是郑州第一家烩面馆 , 1953年因合伙经营取名合记饭店 , 1967年起专营羊肉烩面 , 改名“合记烩面馆” , 俗称“合记” , 是郑州有口皆碑的佳肴 。
1986年 , 萧记烩面开张 , 创新地将海参、鱿鱼、猴头菇加入到羊肉烩面中 , “三鲜烩面”推出 , 惊艳了当时的郑州人 。
当然 , 还有西郊老郑州人最爱的四厂烩面 , 咖喱风味给当时的纱厂工人的味蕾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
“无论烩面的配料怎样创新 , 烩面所使用的羊肉汤是绝对不能马虎的 。 ”萧记烩面负责人肖存国说 。
每家烩面店都有自己的熬汤“秘籍” , 食材的选择、火候的把握、熬制时间都十分讲究 。 小火慢熬的羊肉汤色泽清亮 , 羊骨、羊肉中的胶原蛋白和营养与骨汤融为一体 , 味道鲜美且没有羊膻味和油腻感 。
随着郑州经济的发展 , 烩面馆遍地开花 , 郑州也被人们誉为“烩面之城” 。
方城烩面:羊油辣子是灵魂
在烩面的江湖中 , 方城烩面不甘示弱 , 网络上郑州烩面和方城烩面谁最正宗的话题 , 一直热度不减 。
方城烩面被誉为方城名吃 。 来自方城县的周伟东已在郑州卖了20年的烩面了 , 据他介绍 , 家乡的烩面分为“羊肉臊子烩面”和“羊肉炝锅烩面”两种 。
“要说方城烩面最大的特点 , 那就是肉多 , 配料只有羊肉和青菜 。 在我们当地人眼中 , 羊油辣子就是那碗烩面的灵魂所在 。 ”周伟东说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在羊肉烩面激烈的竞争中 , 方城人创新地推出了“炝锅烩面” 。
据周伟东介绍 , “炝锅烩面”最大的特色就是单锅单炝 。 锅中先加入少许食用油、葱花、姜末爆炒 , 再加入生的羊肉片 , 最后加入熬好的羊肉汤、烩面坯和青菜 。
这一爆一炝的工艺加上香浓的羊肉汤 , 象征着方城县人的热情与实在 。
洛阳浆面条:浆饭热三遍 , 拿肉都不换
在河南 , 各个地方都有引以为傲的面食制作技艺 。 而民谚“浆饭热三遍 , 拿肉都不换” , 说的就是浆面条 。
早些年 , 街头巷尾总有小商贩推着三轮车 , 载着保温桶沿街叫卖 , “浆面条卤大豆 , 一毛钱一篝篓!”这个场景深藏在80后和90后的记忆里 。
浆面条满当当地装在桶里 , 旁边放着调料盆 , 里面是煮熟的黄豆和腌制的带点酸味的芹菜丁 。 食客一来 , 卖面条的商贩就一边招呼 , 一边掀开桶盖 , 舀出一大勺面条 , 放上芹菜丁、花生碎 , 撒上一勺盐 。
做浆面条最重要的是粉浆 , 洛阳老城人极讲究 , 必须是老字号的酸浆水 。 “绿豆去皮 , 泡涨后磨成浆发酵 , 要过了夜才极好 。 打浆也显真功夫 , 加了猪油 , 上下搅动 , 直到沸腾也不会出现浆花才是上乘 。 ”吴弟粉浆面条创始人吴弟介绍 。
几把手工制作的擀面 , 随意撒上一把红色的胡萝卜丝和少许碧绿的芹菜丁 , 这寻常食材瞬间得到了升华;舀上一大碗 , 配上花生碎 , 再来点辣椒油和韭菜花 , 正所谓一口千年 。
饸饹面:郏县人的家乡味道
每一个河南人的心中 , 都有一碗属于自己家乡味道的面 。 而这碗面到了郏县 , 必是饸饹面无疑 。
老汤 , 咸汤 , 无添加 , 是这锅饸饹面老汤的标志 , 牛羊肉搭配赋予了这锅老汤独一无二的醇厚鲜美 。
买延召 , 是饸饹面技艺的守护者之一 , 当问到他是第几代传人时 , 这个朴素的汉子说:“俺也不知道是第几代了 , 我就是做饸饹面的 , 长辈开店 , 我跟着学 , 老哩儿(老一辈儿)干不动了俺接着干 , 俺干不动了 , 俺孩儿接着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