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寻找“黄河粮仓”的年轻种田人( 三 )


在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 帮村民们打药是合作社的热门服务之一 。 “人工打药一天也就打20来亩地 , 现在无人机打药 , 大疆的T20、T30无人机一架一天平均作业1000亩 。 我们胡官屯镇总共不到10万亩地 , 无人机打药的话几天就能完成 。 而且人工打药 , 基本年年都有人中毒、作物中毒的 , 用药量不当、技术性上把握不住 , 都容易引起中毒 , 用无人机打 , 用量精确还安全 。 这就是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效益 。 ”袁本刚说 。
谁都能看出智能化、数字化是个风向所在 , 但是真的想站上风口却并不容易 。 在数字化改造的资源争夺战中 , 僧多粥少的现象在加剧 。
“就比如我们去年买了七八架植保无人机 , 但是走不上补贴 。 我了解到全市针对无人机的补贴也就够补20来架的 , 还不够我们一个县用 。 ”袁本刚说 , 有些先进的新设备价格比较贵 , 如果国家有相应的补贴 , 合作社乃至农户们会更容易接受、采用新技术 。
“现在不是说没有优惠政策 , 是我们有时候很难切实享受到 。 比如有时候买的设备 , 没有针对这一块的资金 , 有的时候是报上去了 , 等钱等太久 。 ”甄利军说 。
“可否把补贴和粮食产量挂钩?不管你请了什么专家、买了什么机械 , 都是为了服务于粮食 。 以粮食产量定补贴 ,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 能引导大家把注意力真正放在产量上 。 ”甄利军说 。
年轻的“逆行者”
在劳动力外流的大潮中 , 杨传健无疑是一名“逆行者” 。
与众多喜欢往外走的年轻人一样 , 30岁之前 , 杨传健曾外出打工 , 给蔬菜商贩做过很长一段时间司机 , 方圆400公里他基本跑遍了 。 7年前看中了葡萄市场 , 他选择回乡务农 。
“我当时是边开车边看行情 。 2013年那会儿 , 光齐河县城这一个地方一天能销售多少葡萄?一辆车5000斤葡萄 , 一天能销售12车 , 就是6万斤 。 这是光县城啊 , 市场多大啊?”终于 , 在考察了三年葡萄市场之后 , 2014年 , 这个没种过地的“农二代”回到村里 。
很快18亩葡萄种了起来 , 葡萄一收获就迎来了大卖 。 去年 , 杨传健和父母经营的葡萄棚纯盈利21万元 。
全职种地需要多方考虑 , 而多种形式的“兼职农民” , 则为农村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提供了一条解题思路 。
正月初八 , 袁本刚带领合作社员工来到地里查看小麦苗情和土壤墒情 , 研究春季田间管理措施 。 “这片地是去年冬天我们浇了越冬水的 , 墒情比较好 , 长势也比较好 。 根据这个实际情况 , 我们把施肥和浇水的情况往后推迟 。 ”下这个结论 , 袁本刚靠的不只是自己的耕种经验 , 还有今年新引进的四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研判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相较“专职农民”队伍中年轻人的难得一见 , 在技术员、无人机飞手、农机司机等专业技术岗位上 , 年轻人逐渐成为活跃群体 。 农业生产正向着环环相扣的链条模式演进 , 分段负责、专司其职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农业的全链条劳作 。
甄利军告诉采访人员 , 乡土丰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有员工七八十人 ,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是“全职”的 。 “大部分是自由活动的 , 农忙的时候会找他们来干活 。 播种的人管播种 , 打药的人管打药 , 你让播种的人去打药他也不会 , 大家各司其职 。 农机手们依靠我们 , 我们也依靠他们 , 大家彼此都比较喜欢这种用工方式 。 ”
袁本刚的感受也非常相似 。 正月十六一早 , 他刚“面试”了一个志愿加入无人机飞手队伍的小伙子 。 “他平时打工做电焊 , 想着农忙的时候回来做无人机飞手打药 。 农业季节性很强 , 农忙的时间相对集中 。 如果大家全职待在家里那赚不出来 , 全职在合作社干我们也养不起 , 现在这种季节性用工是目前摸索出来的最好的方式 。 ”
这条农业“流水线” , 根据农时阶段性务农、时薪性价比高、专业技术要求高等特性 , 正吸引着大量年轻人以“兼职农民”的身份回归土地 。
(指导老师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