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Stephen Wolfram的讲座后

小编按:上次孟同学和大家分享了和诺奖师爷的闲聊 , 前段时间孟同学参加了StephenWolfram的讲座 ,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次孟同学又和大家分享了什么~
学术界研究一些问题往往会形成圈子 , 圈子里会组织研讨 , 可以遇到有意思的人 , 听到有意思的东西 。
去年年初 , 课题组里的某博后写了个大本子 , 联合了许多欧洲高校的研究者 , 开启了时空的量子信息结构研究的一个长期项目 , 叫做QISS , 不少物理界顶级巨佬都在圈子里或者有联系 。 我记得去年还写过一篇关于对时间的理解的文章 , 其实就是听了很多这个圈子里的报告和研讨之后总结下来的 。
因为疫情 , 这个圈子里的研讨一直以三四周一次的频率在线举行 , 不过遗憾的是换算到北京时间 , 往往都是午夜举行了 。 自从去年五月份自己不能夜间大量动脑之后 , 我虽然挺眼馋这样的讨论机会 , 但一直没再参加 。 人呢是需要信息摄入的 , 某种角度我感到很饿很饿了 。 平时看的那些笑话啊段子啊 , 虽然博人一笑 , 但是东西完全不够质量 。
但是我今天应该是通宵了 , 从凌晨一点参加到了3点半结束 , 听完真的太好吃了 , 便来记录一点文字 。 之所以选择通宵 , 因为一位在我看来可能在学术造诣 , 思考的深刻程度和对科学共同体做出贡献量可以比肩霍金先生的人要给一个报告 。 有一个能实时参加这样的探索者给的报告实在是难得 。 其实从八点稍多就先躺下休息了四个多小时 , 但是没睡着……

写在Stephen Wolfram的讲座后
文章图片
没时间写详细的介绍 , 只是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吧 。

写在Stephen Wolfram的讲座后
文章图片
一.
很久没有听到这种级别的纯粹的对于基本问题研讨的高质量研讨会了 。 大多的学术工作最后都掺杂一些其他的东西 , 而并不是纯粹对于自然的探索 , 比如发表量 , 发表刊物等级 , 学术生涯薪水 , 产业化赚钱等等 。 我也不能免于这个 。 一般总是年少的时候 , 反而是最纯粹质朴 , 不管啥有的没的 , 我喜欢 , 我想做 , 那我就去做 , 我好奇 , 想知道答案 , 那就去探索 。 但假以时日 , 慢慢的把喜欢的事情变成了工作 , attach了各种其他的东西 , 束缚手脚反而成了一种累赘而不乐在其中 。 从而这还变成了一种混得不顺利的seniorresearcher对于某些理想主义的本科生或者phd感慨和说教的因素 , 什么你还是太年轻了所以还停留在理想主义阶段 。 我去年跟一个PerimeterInstitute的PhD聊天 , 说只做这种foundation可能没法在学术界生存 , 结果被怼回来说为了生存的话我做点啥不好干嘛要做研究 。
这次研讨之所以让我感觉很纯粹 , 其实主讲者并不能完全说是呆在大学界的吧 , 他不靠funding , 不靠大学教职 , 也不靠大学招学生 , Wofram他自己开公司 , 自己的公司就是做自己探索自然的一种工具——符号计算语言软件Mathematica , 同时作为工具既产生了对学术共同体的价值 , 又能自己提供资金给各种自己并不能产生短期经济价值和实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funding 。 他所做的事感觉被很好地串到了一起去 。

写在Stephen Wolfram的讲座后
文章图片

写在Stephen Wolfram的讲座后
文章图片
写在Stephen Wolfram的讲座后】二.
很感慨啊 , 跨越时空的那种感慨 , 甚至有些被触动 , 跟梦一样 , 十多年前一个天真单纯的想法 , 最终是让我也混到了这个圈子里了 。 真的是好不容易啊 。 慢慢就居然能跟自己少年时最敬佩 , 最期待成为的一群人一起研究那些最基本的问题 , 在几乎是荒原的未知的领域 , 思考和重塑各种可能性 。 真的像做梦一样了 。 虽然真的很难跟他们很多人的才智比拟 , 也真的很难只做这种基础研究生存下去 , 但是参加这次研讨很幸福 。
翻了下书架上的书 , 大概就是10年或者11年前吧 , 我高一的时候 , 霍金先生的《大设计》中文版发售 , 我买了一本 , 最后一章 , 也正是呼应全书的一章 , 《伟大的设计》(thegranddesign)里面介绍了一个贼好玩的toyuniverse , 叫生命游戏 , 是元胞自动机(cellularautomata)的一种 。 我一下子就迷上了这个 , 简洁 , 优雅 , 底层 , simplerulesgeneratecomplicatedphenomenon 。 就跟朋友一起不断的去做实验观察这个babyuniverse吧 , 还一起做这个宇宙里具有上帝视角的“物理学家” , 总结归纳里面的物理现象 , 我记得我们找到了“光速” , 找到了“无边界有限宇宙模型” , 找到了“粒子对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