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请问,这段话里毕竟提到了几个人?

想象一下 , 有位朋友对你说:“我有一个朋友 , 他身上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整件事让我觉得很崩溃……这个故事说明 , 你不能什么都想要 。 ”
问:这段话到底提到几个人?
乍一看 , 这是个简朴的语用题目:第一人称的“我” , 说话人用来指自己;“我有一个朋友/他” , 这是个第三人称 , 不在谈话现场 , 说话人用来指故事的主角;还有一个第二人称的“你” , 看起来是指这场谈话的另一位参与者 , 所以一共是三个人 。
不外只要情商在线 , 你会发现这些代词都很微妙——这位朋友说的“他/一位朋友、我、你” , 可能都是指他自己 。
“我有一个朋友”到底指谁 , 这个题目可以保存给情商界 。 不外“你”的用法 , 倒真是个语用学题目 。 至少在英语里 , “You”这个词不仅用来指谈话人面对的详细对象 , 也常被用于泛指任何人(汉语也有这个用法[注1]) , 好比“你有所得 , 亦有所失”(Youwinsome,youlosesome) , “你不是一直能心想事成”(Somedaysyougetthebear,otherdaysthebeargetsyou) 。 在这些用法中 , “你”都不是指谈话中的另一人 , 而是泛指不特定的任何人 。
注1:汉语中也存在泛指“你”的用法 。 例如《朱子语类》中有这么一句:“如一江水 , 你将杓去取 , 只得一杓;将碗去取 , 只得一碗;至於一桶一缸 , 各自随器量不同 , 故理亦随以异 。 ”这一用法在当下也很常见 , 如“你不理财 , 财不理你” , 广告中的“你要喝果汁”等 。

“我有一个朋友……”请问,这段话里毕竟提到了几个人?
文章图片
阿甘妈妈的这句名言我们都很认识 。 |片子《阿甘正传》
于是题目来了:“你”作为泛指 , 仅仅是个语言学题目吗?社会心理学家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 通过人们使用语词的方式 , 他们追寻人们的认知过程:在现实生活中 , 你什么时候才会使用泛指的“你”呢?这个用法对你又有什么意义?
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博士奥利安娜奥维尔(ArianaOrvell)主持了一系列“第二人称代词隐藏属性”的研究 , 验证了人们确实会把“You”当泛指用 , 而且还不是随便用的:有时候 , 他们嘴上说的是“你” , 语义上指的是“任何人” , 心里想的是“我”!
你应该用锤子干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请问,这段话里毕竟提到了几个人?】这篇论文发表于《科学》杂志 , 一共先容了六个相关实验 , 介入职员将近2500人 。 在最初几个实验中 , 人们被随机分配到两组:尺度组和偏好组 。 尺度组会被问到一些规范性的题目 , 好比“你应该用锤子干什么?”偏好组的题目则是个人化的:“你喜欢用锤子干什么?”看起来 , 尺度组的“你”是泛指 , 偏好组的“你”是特指回答题目的人 。
研究者们假定 , 假如回答者理解了这种语境 , 尺度组会更倾向于使用泛指的“你”来回答题目(“你应该用锤子敲钉子”) , 而偏好组会更多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来回答题目(“我喜欢用锤子修修小东西”) 。 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个假设 , 在标准型题目中用“你”来回答的人 , 和在偏好型题目中用“我”来回答的人 , 数目都明显多于另一方 。 [注2]
注2:原论文及实验设计均为英语 , 在锤子的例子中 , 原题目为“whatshouldyoudowithhammers” , 典型回答是“Youshouldpoundinnails” , 因为汉语使用主语的习惯有所不同 , 同类题目和回答在汉语语境中未必会泛起这么多“你” 。
这个结果不仅说明人们确实会把“你”当泛指来用 , 而且提示 , 人们这时谈论的往往是和客观对象相关的日常行为 。 换句话说 , 当使用泛指“你”时 , 说话者是在总结规律或者陈述尺度 , 以为“一般都是这样的” 。

“我有一个朋友……”请问,这段话里毕竟提到了几个人?
文章图片
你喜欢用锤子干嘛?|图虫创意
不外 , 这个结果和我们的常识不太一致:我们可能都听过别人埋怨说 , “有些人就是无药可救 , 你得放手” , 或者“没有什么人是你一开始就能看清的” 。 在这些语境中 , 人们所说的“你”显然也是没有明确对象的泛指 , 但这里说的并不是锤子钉子那样寻常的小事 , 而是私家的深刻感触感染——却使用了泛指的“你” 。
为什么人们在说自己的倒霉事时 , 更倾向于用一般性的人称代词?
用“你”讨论自己的坏经历
有助于总结教训
研究者假设 , 当人们遭遇消极体验时 , 他们会更喜欢使用抽象的泛指“你” , 而不是详细的“我” , 是因为这能使他们挣脱个人的视角 , 用更客观的方式总结教训 , 把私家的痛苦放到普遍现象中理解 。 根据这一假设 , 他们设计了另一组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