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赐名的鞭指巷:状元故里今犹在


乾隆赐名的鞭指巷:状元故里今犹在
文章插图
“诗文书画有真意,翰墨丹青无俗情。”这是2019年的新春,采访人员走进鞭指巷看到的一副春联,横批是“晴耕雨读”。单从这一个细节就能感受到这条小巷的特别之处。经历数百年变迁的鞭指巷,唯一不变的正是浓厚的书香气息。
紧邻泉城路西段的鞭指巷,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300米的小巷,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只是一个转角,小巷就能把泉城路的叫卖声隔绝在外,顿时沉静下来。“这条巷子可厉害了”,一位坐在巷口公共座椅上晒太阳的大爷告诉采访人员,“连名字都和乾隆爷有关系”。
乾隆赐名的鞭指巷:状元故里今犹在】最早的故事要从距今约500年的明朝说起,那时,这条巷子里住着一位任职都察院都御史的官吏,人称“刘都宪”,因此,当时这条街道一度被称为“刘都宪巷”。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这条巷子逐渐聚集了众多经营鞭子、缰绳、鞍子等皮革制品的手工作坊。再之后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来到济南,游完了趵突泉准备去珍珠泉畔的巡抚衙门休息。行进的途中,乾隆看见巷子里遍布着经营车马挽具的店铺,便挥着马鞭向身后的随巡大臣刘墉询问:“这街巷何名?”聪敏的刘墉灵机一动,立即回答说:“禀报万岁,这街正如御鞭所指,实为恩幸,可名之为鞭指巷。”乾隆对取名“鞭指巷”十分满意,为此还赏赐了刘墉。从此,鞭指巷的名字就在济南叫开了。
令鞭指巷更为熠熠生辉的,还有陈冕。陈冕是清朝第105位状元,更是一位垂名青史、心系苍生的赤子。在他中状元的光绪九年(1883年),历城等县40余万人民遭受水灾,陈冕一家捐出数万银两,并亲赴抗洪前线。次年黄河又泛滥,陈冕再度出钱出力,年仅34岁的他因赈灾劳累过度病逝于鞭指巷的家中。本文开篇提到的那副春联,即贴在状元府外。在采访人员采访间隙,不断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状元府门口驻足拍照。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