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篇:南禅寺大殿


老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篇:南禅寺大殿
文章插图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北。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篇:南禅寺大殿
老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篇:南禅寺大殿
文章插图
五台山地区历来就是佛教圣地,周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寺庙。唐中期的南禅寺,只是台外由村民自发筹建的一座香火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南禅寺重修,殿内西平梁下留有墨迹“因旧名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从而得知比佛光寺东大殿早75年。

老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篇:南禅寺大殿
文章插图
抗战时期,日军曾拆取南禅寺内的砖块以修筑碉堡。20世纪50年代,文物专家在五台县发现了南禅寺。文革时候,南禅寺院内的佛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1970年左右,来自五台山各庙的63名僧人被遣至南禅寺生活,为此,东西南殿内的佛像被放置殿外。七十年代中期政府拨款二十多万元对其进行修缮。

老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篇:南禅寺大殿
文章插图
大殿为单檐歇山九脊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约为方形。横向宽11.62米,纵深9.9米。大殿使用周围的12根结实的柱子支撑巨大的殿顶,墙壁没有承重作用,只起到间隔作用。柱头采用斗拱,屋脊两侧装饰有鸱尾。 从此处得知,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使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大殿体现了唐代木建筑简约,稳重,大方的风格。

老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篇:南禅寺大殿
文章插图
大殿12根檐柱柱头均直接承托斗栱,带有明显的唐风。大殿斗栱用料较大,栱枋断面尺寸多为26厘米,栱高多为37厘米,均超出宋《营造法式》规定,而宽度多为17厘米,则小于规定,其余斗栱构件与规定基本一致。各栱栱头卷杀五瓣,每瓣都微向内倾3毫米,常见于齐隋时期石构件,现存木构建筑中仅此一例。在不影响构建承重能力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灵动的点缀。

老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篇:南禅寺大殿
文章插图
1973年8月,国家文物局组织杨廷宝、罗哲文等建筑、文物大师,实地考察并商讨方案,最终确定了以文物建筑保护的最高目标——恢复原状作为修复工程的基本原则,对南禅寺大殿采取全面复原的保护修缮。包括复原和加固两部分。其中,复原部分主要包括明台、檐出、椽径、殿顶、脊兽、门窗等方面。加固部分主要包括对四椽栿等大木构件、檐柱的加固。对劈裂严重的木构件,采用高分子化学材料加固与铁活加固相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