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文|程兆强?济南纬十二路北首与老济齐路接壤的地方,曾经有一座古桥,桥距离济南府西门八里地,故名八里桥。相传,八里桥初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后来,随着岁月更迭、风雨侵蚀,桥体逐渐颓废。济南开设商埠后,由八里桥过往的商贾行人日益增多,老桥已远不能满足交通需求。1924年10月,南大槐树、中大槐树、北大槐树庄30余名知名人士,慷慨解囊,捐资重修了此桥,并因此受到了历城县政府的褒奖。重修后的八里桥,桥长5米多、宽3米余、高2米,是一座青石砌造的拱形桥。
仙境|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文章插图
八里桥位于济南西北城乡接合部,西接济南古驿道济齐路,东为商埠最西端的十二马路,南邻津浦铁路线,是老济南通往齐河方向的必经之路,周边区域地理位置尤为优越。特别是这里紧靠津浦铁路线,离着济南火车站又近,一时成为货物流通运输的集散地。现在,八里桥只是一个地名,桥早已没了踪影,其毁弃时间,连住在周边的老人们也记不清了。如今,人们一提到八里桥,往往想到的是分布在这里的蔬菜、果品、茶叶市场,以及之前的几处大大小小的货场、仓库,那座古桥反倒少有人提及,至于桥附近曾经设立的一个卡子——检查站,知道的人更是不多了。卡子其实就是哨卡,也称作检查站,老济南人俗称它“卡子”。我是听父亲说八里桥有卡子的。后来,从一份资料上也得到了证实。
仙境|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文章插图
1937年12月24日,韩复榘撤离济南,日本敌寇几乎没受到多少抵抗,就占领了济南城。守城的军队撤了,管理城市的官员跑了,剩下的是惊慌失措、心无所定的平民百姓。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闯入,市民们不敢上街,一个个紧闭大门,呆在家中惊恐、焦急地等待,盼着早日恢复往常平安的生活。无奈,生活还要继续,市民开始提心吊胆地上街了,一些生意人也迫于生计打开商铺门板做起了生意。从此,济南开始进入了长达八年的沦陷时期。父亲的童年和少年正值日寇窃据济南时期。现在人们把那段“沦陷时期”称作“日伪时期”或“日占时期”,老济南人则称它为“日本人时候”。当时父亲虽然年幼,但作为家中长子,已开始承担养家的责任。
仙境|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文章插图
每天早上,他担着豆腐挑子(盛装豆腐的笸箩)出门,沿济齐路一路东走,经八里桥卡子由十二马路到商埠,然后过普利门、西门进城。沿街叫卖虽然劳累辛苦,父亲能够吃得消,而让他最犯怵、害怕的,却是过八里桥卡子和城门——日本宪兵和警察把守的卡子。父亲没说卡子的模样,但他曾给我说起过进出卡子的感受。父亲说,那时他年龄小,每次经过卡子,看到荷枪实弹、手牵大狼狗的日本兵和伪警察(济南人暗地里称伪警察是“二鬼子”),打心里害怕。时间久了,他总结出了一点“经验”:那就是无论心里多么恐惧、惊慌,都要装出十分镇定的样子。因为少许的眼神不定和行动慌乱,一旦被站岗的人发现,即刻会遭到严加盘问。
仙境|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文章插图
直至搜身,踢你两脚、打你两个耳光(那时人们把被日本人打耳光,称挨了“日本电光”,大概是日本人出手狠,打得响的缘故)是常事。也有一些人,为了顺利通过卡子,对日本兵和伪警察毕恭毕敬、弯腰鞠躬,甚至低三下四、谄媚讨好。虽说这样顺利通过了卡子,可那屈辱、羞愧、愤懑滋味,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另外,还需要说的是,在日本统治济南时期,日军为维持占领区的安全,在占领区推行身份管理制度,实行身份证明。由当地保长确认,为每一位百姓发放“良民证”,出入城门、关卡都得携带“良民证”,接受严格盘查。?当时,济南老城有两道城墙:一道是内城墙,即明代洪武年间重修的城墙;一道是外城墙,也就是咸丰十年(1860)开始兴筑的外郭圩子墙,且内城墙外有护城河,外城圩子墙外挖有壕沟。
仙境|济南沦陷时,日军为何要在这座桥上设“卡子”!
文章插图
那么日伪时期,日本人为何还要在城外再建卡子?我曾长时间想这个问题,直到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才找到了答案。1937年12月,济南城沦陷敌手。在日军占据时期,济南人口多有增加。有资料显示,1942年济南内城、外城、商埠、乡间总人口已增加到57.5万人(据资料,1933年济南总人口数42.7万人,不妨作参照)。新来济南的居民,大多数是来自山东省内的战乱区难民。另外,沦陷时期,在济南的日本平民人口已达到2万多人,并且在战时,在济南或其毗连地区,至少也有同样人数的日军驻扎于此。由于害怕济南遭受袭击,日军用带刺的铁丝网,将没有防御工事保护的商埠地区以及旧城及其郊区都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