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的一定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他们的世界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 很多家长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 。 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 大人的生活 , 甚至是家庭的和谐 。 很多家长甚至抱怨说“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难的事情了”“真想放手不管他了” 。 莫言老师接触的学生家长太多了 , 深知学生的困恼 , 大人的痛苦 , 其实这些情况都源于不恰当的沟通 , 源于不正确的教育 。

做家长的一定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他们的世界
文章图片
“孩子不愿和大人交流”是天生的吗?难道说孩子从记事开始就不愿和大人交流吗?当然不是 , 每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最愿意和爸爸妈妈交流了 , 每天父母工作回家 , 孩子会乐呵呵的跑过来喊着:“爸爸 , 妈妈” , 还会迫不及待的去和家长分享他的事情 。 上了幼儿园后回到家也会不停的和爸爸妈妈交流着幼儿园的事情 , 虽然孩子表达的不是那么清晰 , 但是孩子却在和父母分享他的一天 , 这是正常交流的保障 。 我想这也是家长们带娃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 但是为什么逐渐在孩子升到小学五年级后 , 或者升到初中后就不再愿意和家长交流了呢?其根源还是在于家长的教育 , 在于家长一直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 总是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 , 一次又一次 , 一遍又一遍的唠叨 , 让孩子逐渐变的不愿意交流 , 不愿意将自己的事情分享给家长 。

做家长的一定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他们的世界
文章图片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误 , 做出来的很多事情都不会随了大人的意愿 , 这时家长们就会站出来及时的去进行教育 , 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指正孩子的错误 , 孩子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批评 , 但是内心却是委屈的 。 有一位家长和我聊了她教育孩子的一件事情 。
她的孩子初中了 , 周末约了两个小伙伴去娱乐城玩耍 , 由于娱乐城的距离比较远 , 她的孩子就骑上了自己的平衡车 , 另外的两个伙伴一个扫了共享单车 , 另外一个不会扫就只能步行 , 去的时候也就这样去了 , 但是没玩多久就觉得娱乐城没意思 , 想要去逛商场 , 当然还是她的孩子平衡车 , 另外两个一个共享单车 , 一个步行 , 这时步行的有些不乐意了 , 表现出了生气的态度 , 最后三人不欢而散了 。 回到家后她的孩子就和她讲了这个事情 , 觉得那个步行的孩子有点扫兴 。 于是这位家长就开始教育她的孩子“告诉她的孩子应该了解步行孩子的不满 , 因为回的时候正好路过家里 , 就应该把平衡车放回家 , 然后也选择步行 , 还给孩子讲了一系列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 ”最后孩子没有像家长以为的那样会接受她的教育 , 孩子最后说了一句:“行了 , 早知道不出去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事了 。 ”家长此时也是很恼火 , 自己为了孩子能以后拥有与人相处的技能 , 耐心的去给孩子讲解并给到孩子方法 , 孩子怎么就会这样呢?这样类似的事情在这个家庭经常发生 。 为什么家长认为正确的教导到了孩子那里就没有用了呢?反而还让孩子以后更加的不愿和家长交流 。
这位家长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 , 她想要告诉孩子的是要多替别人考虑 , 这样将来也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 但是上面的教导不就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吗?有想过孩子是怎么想的吗?我们想要改变教育孩子 , 必须要改变自己 ,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想法 , 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 。

做家长的一定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他们的世界
文章图片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下午 , 一个6岁的小孩心情不是太开心 , 妈妈想让孩子开心 , 就打算带孩子出去玩 , 于是就带着孩子去了商场 , 妈妈觉得商场的装修和灯光以及很多漂亮的东西会让孩子开心 , 但是当这位妈妈带孩子进入到商场后 , 孩子并没有变的开心 , 反而哭泣了起来 , 妈妈便蹲下来帮孩子擦眼泪 , 心里还纳闷孩子怎么就哭了呢?当妈妈蹲下来的那一刻 , 她明白孩子为什么哭泣了 , 因为当妈妈蹲下来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华丽的灯光和漂亮的东西 , 妈妈只看到了到处的“腿” 。 自然孩子看到的也是如此 , 哭泣就不难理解了 。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家长蹲下来看孩子看到的东西 , 实则就是在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的世界 。 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举动 。
上面那位家长想教育孩子多为他人着想 , 出发点完全没有问题 , 如果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先听听孩子的想法 , 然后分析孩子的做法 , 再进行教育 , 我想会事半功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