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的“诡异市场”:仅3%流向餐桌,热潮后谁落得一地鸡毛?
1、野生娃娃鱼的濒临灭绝
娃娃鱼学名中国大鲵 , 体型硕大且呈扁平状 , 成年的娃娃鱼全长58-84公分 , 最大体长超过2米 , 是我国现存已知的最大两栖动物 。 娃娃鱼素有“活化石”之称 , 现已确定 , 它是由生活在距今3.6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的水生鱼类演变而来 , 拥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
出于各种原因 , 世界各地的野生娃娃鱼数量大幅度锐减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目录将其收录 , 且等级评定为极危 。 1988年我国也正式将娃娃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文章图片
我国关于娃娃鱼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成书的《山海经》 。 《山海经·北山经》写到“又东北二百里 , 曰龙侯之山……其中多人鱼 , 其状如?鱼 , 四足 , 其音如婴儿 , 食之无痴疾” , 将娃娃鱼比作人鱼 , 幼小时像极了一个虎头虎脑的黑胖娃娃 , 叫声似婴儿的啼哭声 , “娃娃鱼”的名字便来源于此 。 除此之外 , 后世的《集解》、《水经注》等多个典籍都有记载 , 而明朝时的《本草纲目》更进一步指出 , 娃娃鱼具有治疗痴疾、解热明目的功效 。
文章图片
种种迹象表明 , 娃娃鱼在我国历史曾广泛存在 , 且数量众多 , 古人极有可能曾烹饪、食用过 。 事实也是如此 , 建国初期十几省份都曾有娃娃鱼的报道 , 其中陕西省汉中市的河道里频繁有娃娃鱼出没 。 最丰富的要算桑植、大庸和慈利3县 , 整个50年代每年收购、出口的娃娃鱼超过了5万千克 。
娃娃鱼数量的急剧下降是80年代后期至整个90年代 。 区别于其他的两栖动物 , 娃娃鱼喜欢呆在海拔1000米以下有溪水流经或深潭的石穴、岩洞、溶洞之中 。 白天躲藏在洞穴里 , 夜间外出觅食;夏季偶尔会在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 。
问题是85年以后 , 人们参与自然的活动日益频繁 , 大量林木被砍伐 , 一些外形奇异、环境优美的天然岩洞被开发成旅游景点 。 娃娃鱼的栖息之地受到极大破坏、摧残 , 导致娃娃鱼无法正常交配、繁殖 , 数量只得减少 。
文章图片
另一方面娃娃鱼肉质鲜嫩、紧实 , 90年后珠三角、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掀起了一股食用娃娃鱼的热潮 。 娃娃鱼可煎、可炸、可炖、可清蒸 , 被大厨们开发出各样菜品吸引挑剔的食客 。 娃娃鱼的价格一路飙升 , 后果就是偷捕、围猎娃娃鱼的现象愈发猖獗 。 山西娃娃鱼总量由70年代的10吨 , 锐减至1994年的2吨 , 部分河溪中已绝迹 。
河南的牛伏山片区 , 娃娃鱼这里的优势群众 , 牢牢占据食物链的顶尖位置 , 相当部分的潮湿洞穴都有分布 , 90年代末已难见身影 。 即便是现在 , 用凤毛麟角形容纯野生的娃娃鱼一点也不过分 , 绝大部分是养殖户人工繁育的 。
文章图片
2、魔幻的娃娃鱼市场
娃娃鱼市场的启动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 , 一小部分精明的南方人北上 , 跑到秦岭深处捕捉娃娃鱼 , 一天能收获50公斤上下 , 然后运至南方销售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 食用娃娃鱼的人增多 , 价格也从初期的0.9-1.5元/斤涨至15-20元/斤 。 需要指出的是 , 这时娃娃鱼产量不算高 , 价格处于上升阶段 。
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 , 原本不吃娃娃鱼的陕西人 , 也加入到抓捕娃娃鱼的队伍中 , 而手法也变得“凌厉、残忍” 。 农药甲氰菊酯的使用最为典型 , 这种毒药不会立即杀死娃娃鱼 , 而是麻痹娃娃鱼 , 使其使其挣扎、反抗的能力 , 作用是保证娃娃鱼足够的新鲜 。
文章图片
正如前文所讲 , 90年代娃娃鱼数量迅速萎缩 , 围捕变得困难 , 同时南方、东南亚食用娃娃鱼的热潮开始冒头 。 也就是在90年代中后期 , 陕西开始尝试着养殖娃娃鱼 , 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真正的转折则发生在2004年 , 陕西省渔政部门给第一家娃娃鱼养殖者发放了许可证 , 至此人工繁育的娃娃鱼 , 数量快速增加 。 同时截止到2012年 , 共有141家娃娃鱼养殖场获得了许可证 。 另外大量规模略小、养殖环境不佳的娃娃鱼养殖场 , 虽未获得许可证 , 也参与到了娃娃鱼市场的博弈之中 。
文章图片
- 背后|《风声》背后那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 邂逅|溧阳的小众秘境,土著都不一定知道,是时候去一趟了
- 梦中|十里芳华万里飘香,顺德有场“盛大的花事”邀你来赏花
- 中年|一个人的旅行,那就来泸沽湖吧
- 洱海|「我的家乡在河北」春水连天、万鸟翔集!河北版的“苍山洱海”,简直太仙儿了!
- 中年|石林中的探岳与探岳中的你
- 老年|春意浓,天河公园的花海“红了”!
- 飞行|新疆雪雀,高原鸟,孤独的飞行者!
- 步行街|国内唯一面朝大海的步行街:厦门中山路的滨海风情,实在让人陶醉
- 刘强东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亲生母亲是个谜,章泽天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