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已乘黄鹤去,此地永留黄鹤楼

2021年2月22日,是黄鹤楼备感痛心的一天。这天,黄鹤楼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黄鹤楼重建开放以来最密切的朋友,向欣然大师,与世长辞,驾鹤西去。


大师已乘黄鹤去,此地永留黄鹤楼
文章插图
向欣然与他设计的黄鹤楼模型
与黄鹤楼结缘70载
1950年,向欣然10岁。他是浙江人,1950年举家迁来武汉,住汉口。到武汉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周末去武昌看黄鹤楼,当然只能看到旧址,一座白塔和其他庙宇建筑。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探寻黄鹤楼。
念中学时,向欣然在武昌住校。每个星期,从武昌回汉口的家,必须在黄鹤楼旧址下面的码头搭船。大学他考去北京,念的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想着从此与黄鹤楼可能没什么关系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用我的手参与完成了黄鹤 楼的重建”。他说,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是冥冥中的巧合。
黄鹤楼重建历程:
>>1978年重建黄鹤楼设计方案召开首次会议
>>1980年2月中南设计院向欣然建筑师的设计方案被选中
>>1981年10月重建黄鹤楼破土动工
>>1985年6月竣工开放
197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启动黄鹤楼重建工作,中南建筑设计院建筑师向欣然设计创作的黄鹤楼方案脱颖而出,于1980年2月被确定为最终方案。该方案以清朝黄鹤楼为蓝本,特点是高五层、攒尖顶,四望如一,层层飞檐。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动工。向欣然顶住压力,坚持“黄鹤楼必须展示历史上的黄鹤楼文化,要成为黄鹤楼诗词、传说、楹联、书画、碑刻的载体”的看法,从建筑施工设计、室内设计、公园总体规划到园林景观设计……150张设计图纸基本手绘,他为黄鹤楼倾注心血。
1985年6月黄鹤楼竣工开放。当时互联网还未普及,但黄鹤楼建成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引起巨大反响。黄鹤楼建成开放后,黄鹤楼公园建设仍在继续。向欣然还设计建造了南楼、白云阁、搁笔亭、涌月台等一系列人文景点以及建筑,到2000年退休前完成了黄鹤楼公园最后一个大型景点吉祥钟。
1978年-2000年,经过22年的努力,向欣然与其他建筑者一道把蛇山西段打造成以黄鹤楼为核心的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楼阁相望的美丽公园。

大师已乘黄鹤去,此地永留黄鹤楼
文章插图
他曾放言: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 !
向欣然对黄鹤楼重建最坚定的声音——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
在重建黄鹤楼的一次协调会上,他向在场所有人做出承诺。此言一出,四座皆惊,据他本人回忆,放出此“狂言”是有底气的。
当时的向欣然名不见经传,专业背景并非古建筑研究,但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向欣然对自己的设计基本功和理论素养很有信心。
在两年的方案设计过程中,向欣然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量有关黄鹤楼和其他名楼古建筑的基本资料和知识,能够快速进入角色。他认为在这些基础上,只要补足短板就一定能把今后的工作做好。
为黄鹤楼文化传播不遗余力
古稀之年的向欣然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为黄鹤楼文化传播不遗余力。
2017年参与六一少年礼活动告诫小少年:不要忽视梦想的力量,它让我设计出黄鹤楼。

大师已乘黄鹤去,此地永留黄鹤楼
文章插图
2017年“黄鹤大讲堂”走进高校,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他告诉地大学子:重建黄鹤楼的真正原因是要让黄鹤楼的文化价值重现,并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大师已乘黄鹤去,此地永留黄鹤楼
文章插图
2017年“黄鹤大讲堂”走进高校,在华中科技大学,他向大学生讲述重建黄鹤楼背后的故事。

大师已乘黄鹤去,此地永留黄鹤楼
文章插图
2018年“黄鹤大讲堂”走进高校,在华中农业大学,他向在场大学生讲述黄鹤楼的前世今生。

大师已乘黄鹤去,此地永留黄鹤楼
文章插图
2018年9月30日向欣然在《匠之心 鹤之情:当代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展》开幕活动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