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有一种不朽风华的《国家宝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

最近一直在追看《国家宝藏》节目,尤其是苏州园林这一期,让我尤其偏爱 。
我本就是一个对于历史特别有兴趣的人,每到一处旅游,最不能错过的第一站就是博物馆,所谓“历史千年事,城中一馆藏“。从博物馆寻迹,对于我来说,便是对这座城市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老年|有一种不朽风华的《国家宝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
文章插图
在我眼中,苏州是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清雅建筑美学完美相得益彰的一座江南名城。
可谓美到极到处, 甚至可以说会让你词难达意,只空留赞叹。
如果用一首诗形容苏州的话,那就是杜荀鹤《送人游吴》的那首诗作: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老年|有一种不朽风华的《国家宝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
文章插图
苏州是有着近2500多年的历史名城,更是一座文风繁盛之城,它江南文脉重要组成部分,是“吴越文化”中的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群贤毕至,这里英才辈出:
伍子胥在这里助吴伐楚,苏州古城千年不朽;
楚霸王在这里起兵反秦,八千子弟名震江东;
李太白在这里漫游夜吟,《乌栖曲》作诗风飘逸;
白居易在这里筑堤为民,七里山塘古风遗存;
范仲淹在这里兴学教育,苏州学府开启文脉;
冯梦龙在这里文人出仕,惊世《三言》四海扬名。

老年|有一种不朽风华的《国家宝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
文章插图
伍相祠
四大才子,书画无双,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吴门画派名冠天下。
正是这些英才贤士相会于此,为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遗产,让这座城市形象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吴子胥修筑了盘门,才有了今日的四海扬名的姑苏城;
白居易在这里为民造福,才有了至今繁华的七里山塘;
文衡山亲手建造了拙政园,才有了如今苏州园林的典范艺术。
他们是苏州城的功臣,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座享誉世界的风韵园林,创造了流传千古的美学经典,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不朽的典范作品 。

老年|有一种不朽风华的《国家宝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
文章插图
拙政园
苏州园林艺术,也是中国园林艺术最为杰出的代杰,它是集建筑、美学、文化、书画于一身的匠心之作。这些匠心之作秉承着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是以追求“天人合一”理念,追求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的风格,展示着它的极致之美,典雅之韵。

老年|有一种不朽风华的《国家宝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
文章插图
留园冠云峰
江南园林中水榭,廊桥、山石,花海,松竹,精巧的布局,宛若天成,将建筑美学中“三境”生境、画境和意境装扮得和谐统一。清雅别致,匠心精巧,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犹如一幅水墨画一样秀美灵韵。

老年|有一种不朽风华的《国家宝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
文章插图
拙政园
在这一方园林中, 不同视角都会让你感受不同的美感。
有一种美,叫借景。在拙政园内,抬眼远望,便见盘门瑞光塔高耸而立。借景之美,不禁让你感觉建筑美学的传神之处。"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始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老年|有一种不朽风华的《国家宝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
文章插图
盘门瑞光塔
有一种美,叫框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园冶》中谓:"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这种景色在苏州园林中,随处皆是。在拙政园,在留园,在盘门,在虎丘,可迎春柳,可观夏荷,可赏秋菊,可寻冬梅,百花入框,四季美藏,可谓:四季揽胜景,一框美中藏。

老年|有一种不朽风华的《国家宝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
文章插图
留园
苏州园林艺术是将古人的文人情怀与建筑的诗意美学完美融合,铸就了流芳千古的经典艺术且传承至今。
你看,正是那一株文衡山亲手摘下的紫滕,让拙政园多了生命的灵动和艺术的神韵,而这种艺术的代代传承,也让苏州园林历经千年依然绝代风华。
建筑大师贝聿铭正是从拙政园中亲手移植的那一株紫藤,栽种在新时代杰出的建筑苏州博物馆中,赋予那一份生命灵动与艺术美感。这便是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是对建筑美学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