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行业资本入局并购加速 终端市场乱象丛生陷恶性竞争( 二 )


的研报指出 , 医美医院严重依赖于营销 , 平均“获客”成本在6000元/人以上 , 直接导致医美行业出现高毛利低净利 。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朗姿股份董事长申东日的认同 。 据他介绍 , 中国医美市场价值分配百分比中 , 营销渠道占比40%-50% , 销售成本占20% , 手术耗材及运营成本各占10% , 医生分成及诊所利润各5% 。 以北京市场推广为样本来看 , 其搜索竞价20元/点击 , 按每天一万次的搜索点击 , 一个医美机构一月总营销费用750万元 , 一个月搜索竞价费就占到600万元 。
同时 , 大量的非正规医美机构的涌入 , 进一步导致行业恶性竞争 。 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 , 2019年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合法机构数量约为1.3万家 , 超范围经营的违规医美机构约为2000家 , 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数量约为8万家 , 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机构仅占行业12% 。
田亚华告诉采访人员 , 医美终端机构是一个高毛利低净利的行业 , 近9成医美终端机构都处于亏损状态 , 主要原因是行业标准化滞后 , 投资风险较高 , 加之营销获客成本居高不下 , 极大地压缩了医美机构的利润空间 , 迫使很多中小型医美采取一些非正规手段实现盈利 。
也有观点认为 , 对于尚处于成长期的医美行业来说 , 上游厂商依靠其核心技术与牌照建立核心壁垒 , 中下游机构依然处于野蛮生长阶段 , 集中度较低且竞争激烈 , 随着监管政策趋严 , 消费者安全意识提高 , 中小型医美机构将面临淘汰 。
医疗事故频发监管亟待加强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 , 医美机构鱼龙混杂 , 导致医疗事故频发 , 同时暴露出价格混乱、医师从业不规范、医美分期套路贷等诸多问题 。
杭州的20岁女孩张梓涵(化名)就遭遇了一起医美事故 。 她于去年在杭州某民营医疗机构做吸脂、线雕 , 因为医师不恰当的埋线方式 , 术后致使其颧骨处鼓包 , 凸起明显 , 中面部变宽 , 整个脸看起来非常奇怪和不协调 。
“这次事故对我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 但该机构迟迟不给我一个合理正当的解决方式 , 现要求医院全额退款 , 至今无法解决 。 ”张梓涵对采访人员表示 。
张梓涵并非个例 , 每年因各种意外导致毁容的人数以万计 。 据《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数据显示 , 平均每年因黑医美致残、致死人数大约有10万人 , 非法针剂占比66.7% , 非法从业人数超10万人 , 超过8万家生活美业店铺违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 。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 , 我国3.5万家医美相关企业中 , 超3600家曾受到过行政处罚 , 其中30%的企业行政处罚数量达到3条及以上 。 具体来看 , 在医美相关企业超6200条行政处罚中 , 近2000条涉及“发布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相关内容 , 另外也有超200条处罚内容涉及“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 , 超140条涉及“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
田亚华指出 , 目前除了医生和护士外 , 大部分医美从业者均属于商务职业 , 包括咨询、市场推广、服务等 , 游离于国家管控范围外 , 存在“技术质量无标准、服务行为不规范、职业技能无等级”等问题 。
“目前整个医美中下游机构处在野蛮生长的阶段 , 严重缺乏监管 , 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 ”第三方医药服务体系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告诉《财经》新媒体采访人员 。
在田亚华看来 , 造成终端医美行业产生诸多问题原因在于专业人才极为匮乏、行业标准滞后、监管措施不能及时跟进 。 他建议 , 针对专业人才不专业问题 , 通过规范培训持证上岗 , 业界与相关部门联合推动职业岗位合法化 , 制定国家医美行业职业技能标准 , 开展医美学科研究 , 出版相关教材 , 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逐步实现从业人员合规化、合法化 。
医美行业资本入局并购加速 终端市场乱象丛生陷恶性竞争】史立臣指出 , 国内医美行业的发展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 面对医美行业的乱象 ,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地治理和整顿 , 运营管理体系完善、医疗资质更高、医疗人才更多的医美机构 , 才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