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刚刚,英国人也来了,4万亿资管巨头来中国!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

中国基金报采访人员若晖
近20万亿公募基金市场蛋糕吸引外资机构前来竞逐 , 农历新年过后的首个交易日 , 又有外资资管机构递交国内公募基金牌照申请 。
证监会网站显示 , 2月18日 , 管理有限公司递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 , 该项申请材料已于同日接收 。
早在去年8月 , 全球最大资管机构——就已拿下国内首张外资全资控股公募牌照 , 随后 , 路博迈、富达、范达、联博等外资资管巨头也相继递交公募基金资格申请 , 而在早前参股的合资基金公司中 , 大摩华鑫基金、上投摩根基金距离成为外资全资控股基金公司仅差“临门一脚” 。
施罗德投资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
进军国内公募基金市场的外资资管巨头再添新军 。
2月18日 , 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向证监会递交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申请 。
据官网介绍 , 施罗德集团成立于1804年 , 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资产管理机构 , 公司于1959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 截至2020年6月30日 , 施罗德集团在在全球范围内为机构客户 , 零售客户以及高净值客户提供资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资产总值达649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20万亿) , 投资领域包括 , 股票、债券、多元资产、另类资产以及房地产等 。

重磅!刚刚,英国人也来了,4万亿资管巨头来中国!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
文章图片
施罗德投资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超过27年时间 , 1994年 , 施罗德投资在上海成立第一个中国内地的代表处 , 是首批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05年 , 施罗德与联合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2007年 , 施罗德通过外资银行的QDII配额为客户提供海外投资机会 。 2015年 , 施罗德正式进驻上海自贸区 , 成立全资子公司 , 并于2017年升级为外商独资投资管理公司(IMWFOE)—施罗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
也是在2017年 , 施罗德投资在“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下推出以亚洲为主的多元化资产收益基金 , 同年12月 , 施罗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备案 , 2020年2月 , 施罗德艾德维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 。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 , 截止2月18日 , 施罗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管理规模在0-5亿元之间 , 备案了包括施罗德中国智汇一号私募基金、施罗德中国股票优选一号私募基金在内6只私募产品 。

重磅!刚刚,英国人也来了,4万亿资管巨头来中国!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
文章图片
“在金融市场加快开放的大背景下 , 我们把握良机不断拓展中国业务 。 在此过程中 , 考验最多的是我们对于市场的洞察能力 , 以及对海外平台和本土资源的整合能力 。 ”施罗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兰认为 , “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与投资者理念的差异 , 外资金融机构如何更快适应本土市场、贴近国内投资者一直受到很大关注 。 过去的20多年中 , 我们提前布局中国内地市场 , 通过与不同渠道的合作以更好了解国内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制定本土化营销策略 , 并致力于将国内的投资策略、理念、流程及系统与海外经验相融合 。 除此之外 , 我们也已经率先招募本土人才 , 组建了一支具备丰富本土经验的人才团队 。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 , 发掘国内优秀资管人才 , 我们还于2019年开启了毕业生校园招聘计划 。 相信这些积极的举措将为未来施罗德投资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开疆扩土’打下坚实的基础 。 ”
张兰表示 , 中国在施罗德的全球战略中可谓是重中之重 。 施罗德投资致力于将更多优秀的策略引入中国内地 , 为日益成熟的内地投资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投资方案和长期稳定的回报 。
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已成为共识
“无论是固定收益还是权益市场 , 全球发展势头最好的两个市场就是中国和美国 , 这一点大家已经形成共识 。 就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例 , 随着全球多个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 很多国家的债券利率随之走低 , 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券甚至会有违约的风险 , 外资机构管理的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现在都要增配中国债券 , 这也是外资机构看好中国资管市场 , 希望在国内布局的重要原因 。 ”上海一位外资资管机构人士表示 , 而从中国的角度而言 ,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 资管领域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 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少不了海外资管机构的参与 。
为了备战公募基金业务 , 海外资管机构也持续在国内招募成熟的人才 。 “无论是履新贝莱德的汤晓东、张弛 , 还是担任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CEO的刘颂 , 外资资管机构聘请的负责国内业务的高管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大型基金公司或是合资基金公司历练多年的一把手 , 投研岗位也吸纳了很多本土投资人才加盟 。 ”上述上海外资资管机构人士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