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道工序”只为蒸出一碗非遗美食:“赤土扣肉”

新华社天津2月13日电题:“十八道工序”只为蒸出一碗非遗美食:“赤土扣肉”
新华社采访人员周润健
“无扣肉不成席” 。 从合家团聚的除夕年夜饭 , 到春节期间的各种亲朋好友聚会 , 餐桌上通常会有这样一道“硬菜”——一碗香气四溢的扣肉 。 在天津 , 一提到扣肉人们就会想到“赤土扣肉” 。
作为“赤土扣肉”第三代传人, 赵成林将传统“赤土扣肉”技艺进行改良 , 在烹饪中独创“十八道工序” , 使之酱香浓郁 , 肥而不腻 , 入口即化 , 满口留香 。
“赤土扣肉”源自清代御膳房宫廷大菜“万字扣肉” 。 “有一年 , 慈禧太后过寿 , 御厨为了讨喜 , 将方肉从一个边起刀 , 慢慢刻出一个‘万’字 , 取‘万寿无疆’之意 , 并用十三种香料煨制 。 清朝灭亡后 , 御厨四散流落民间 , 为讨生计成为当时的婚丧嫁娶厨师 , 为寻常百姓烧饭 。 ”今年68岁的赵成林介绍说 。
“赤土扣肉”因赤土村而得名 。 赤土村就是现在的华明镇 , 原来叫赤碱滩 , 是天津市东丽区的一个村子 , 有着600多年的历史 。 如今 , 赤土村已经不复存在 , 但一提起扣肉 , 天津人还是习惯称“赤土扣肉” 。
“赤土扣肉”第一代传人是张友林 , 他将“万字扣肉”改成了小块方肉 。 “赤土扣肉”第二代传人是魏邵起 , 为了让肉更好入味 , 他将“块状方肉”改成“一字横刀” , 切成肉片 。
【“十八道工序”只为蒸出一碗非遗美食:“赤土扣肉”】到了赵成林这一代 , 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 , 他连自悟带摸索 , 加入天津酱香型调料 , 独创“十八道工序” , 做出来的扣肉更适应北方人口味 。
如何蒸出一碗地道的“赤土扣肉”?赵成林介绍 , 精选五花三层的猪肉处理成长方块状 , 然后清洗去除猪肉中的杂质 , 再焯水去掉残留的血渍和腥味 , 放入调料煮至八成熟后捞出 , 刷上自制的嫩糖色 。 上完色的扣肉再放入热油中炸至金黄起泡 , 炸好后改刀成均匀肉片 。 切好的肉片入碗 , 浇上秘制调料后上笼蒸透 。 扣肉经大火蒸制两个小时 , 脱去脂肪 , 再扣于盘上 , 浇上酱汁 。
赵成林独创“十八道工序”的“赤土扣肉”制作技艺于2009年入选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有了知名度 , 每每临近春节 , 很多人置办年货都会慕名来赵成林的店面采买 。 有人劝他 , 用进口猪肉能赚得更多 , 赵成林摇了摇头;既然售价不变 , 你可以把扣肉做“小一号” , 赵成林也摇了摇头;你可以按照比例调制料包 , 使用时直接开封浇汁就行 , 赵成林还是摇了摇头 。
“非遗是咱本土的东西 , 为啥要用进口猪肉?经过比较发现 , 还是本土猪肉的肉质更好 , 更适合咱中国人的口味 。 科学配料很好 , 但我还是觉得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对食材的了解更重要 。 同一批次的调料 , 酿造的时间长短、季节温度的差异不同 , 味道都会有些差别 。 味道差一点 , 口感就差一些 , 如果各种调料的品质都差‘一小点’ , 最后调制在一起 , 很可能就会差‘一大点’ 。 因此 , 每一次配料 , 我都要亲力亲为 。 大家吃的就是‘老味’ , 丝毫马虎不得 。 赚钱很重要 , 但不能一味向‘钱’看 。 我是手艺人 , 靠手艺生存 , 要对手艺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 ”赵成林说 。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 , 赵成林将“赤土扣肉”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徒弟们和自己儿子赵宝峰手中 。
作为一名“70”后 , 赵宝峰有自己的事业 , 开了一家文化公司 , 并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推广“赤土扣肉” 。
“在努力继承我父亲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 , 我把‘赤土扣肉’包装起来 , 让这个‘非遗美食’变得既好吃又好看 , 既传统又时尚 。 ”赵宝峰说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