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一个人过年 , 如何过出仪式感?
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 , 很多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面临首次一个人过年 。 也许一个人过年能省去往年走亲访友的繁文缛节 , 让“社恐”的你摆脱与不太熟悉的亲戚会面的烦恼 , 但有一项属于自己的仪式 , 恐怕还是不能省也不能躲 , 那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饭 。
今年年夜饭到底吃什么?我专门请教了身边一些独自过年的朋友 , 他们的答案包括去朋友家一起吃 , 点一份外卖 , 自己下一碗面等 。 还有人独具新意地提出:可以和家人朋友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云吃”年夜饭 。
面对大量不返乡的年轻人的需求 , 商家也没有闲着 。 据媒体报道 , 市场上“一人食”年夜饭需求增加 , 有的商铺提供单人或双人的预制套餐 , 带回家简单加热和烹调即可 。 也有的餐馆连动手加热这道工序也帮消费者省了 , 只要预定用餐时间 , 便负责加热后送上门 , 保证你能吃上一份热腾腾的年夜饭 , 这听上去和点外卖也没多大区别 。
但是 , 研究了我所在城市的年夜饭市场之后 , 还是发现不少餐厅的年餐饭以满足多人用餐为主 , 其中十人一桌的套餐依旧是主流 。 这样的年夜饭 , 显然是为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所设计的 。 对于小家庭和单身人士 , 不知道当晚“贸然”造访 , 会不会吃个闭门羹 , 被告知“恕不接待”或“预定已满” 。 如果不想点外卖 , 又期待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喜庆 , 对独自过年的年轻人来说 , 找朋友聚在一起似乎成了最稳妥的选择 。
过年方式发生了变化 , 城市服务也要紧密跟进 。 对很多首次一个人过年或小家庭过年的年轻人来说 , 他们的心理需要适应、情绪需要纾解 。 鼓励商业机构创新产品设计 , 提供单人份、双人份的“小服务” , 让单身顾客放下心理包袱 , 从容享受一个人的“年味” , 是做好就地过年承接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 同时 , 单身朋友也不妨做好心理建设 。 这个春节 , 一个人吃年夜饭 , 一个人看电影 , 一个人逛公园 , 都是顺理成章的 , 也是值得自豪的 。
除了要求商家改变经营思路 , 基层政府、群团组织和用人单位也要充分发挥作用 , 开展各种活动关怀奋斗了一年的年轻人 。 比如 , 工会组织可以实施精准关怀 , 充分了解年轻人的需求 , 发放他们喜闻乐见的福利;团组织摸清单独过年的人员数目、结合疫情防控要求组织青年开展文娱活动 。 用人单位最了解员工动态 , 这个时候关心一下就地过年的年轻人 , 无疑有助于加强与他们的情感纽带 。
其实 , 不管有没有疫情 , 一起过年的家庭成员的减少 , 可能是未来某个时候必然出现的趋势 。 一方面 , 从大家庭到小家庭的家庭结构转化逐步完成 , 无论是在社会形态还是心理上 , 中国人都适应了小家庭生活;另一方面 , 现代家庭选择的过年方式也多种多样 , 比如疫情结束以后到外地旅行过年 , 甚至是更时尚的Staycation(居住在酒店度假) , 都是过年可见可感可知的方式 。
在过去 , 一些外来人口密集的城市有如候鸟迁徙的驿站 , 平日里人潮汹涌的商业街区 , 在过年时冷冷清清 , 地铁车厢里也空空荡荡 , 城市在这个时候似乎“停止生长” 。 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 , 流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 然而 , 随着城市化走向深入 , 假以时日 , 就地过年将成为人们的主动选择 。 更多人会把“根”扎在城市 , 在自己熟悉的城市里过一个欢乐年 。 为此 , 城市需要一点点从“候鸟机制” , 切换成“留鸟机制” 。
无论是和几个朋友一起过年 , 还是简简单单过一个人的年 , 都应吃好这顿年夜饭 。 就地过年 , “年味”不能打折 , 谁都值得拥有一份温暖的年夜饭 。
【过年|一个人的年夜饭,该怎么吃?】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恋爱中,一个人不爱你的表现有哪些
- 夜读丨我们都需要一个知己
- 言多必失,闭嘴见修养
- 一个治疗强迫症和恐惧症的案例,释放情绪做真实的自己才会疗愈
- 男子做保姆两年,一个月挣8000元,
- 父亲为了一个女人狠心抛弃了我们母女,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
- 恨一个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夜读 | 过年你回家吗?
- 爱一个人需要有恰当的方式
- 《大众电影》封面上的美女,惊艳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