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最美乡贤”卫军亮的美丽乡愁

说起新时代乡贤卫军亮,故事得从“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古镇冶底开始。
泽州冶底,与阳城皇城村同为山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其独特的蝎子形村落布局全国独有,被美誉为独一无二的“蝎形古镇”。其实,早在明清之际,冶底古镇便已是“家上千,人上万”的商贾重镇。而更早些的时候,这里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后裔避难之所。然而这一切却鲜为人知,这深深刺痛了卫军亮那颗眷恋家乡情怀的心,也勾起了他的乡愁。
家乡发展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卫军亮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土生土长的冶底人,自小便在冶底岱庙上小学、初中,参加工作后虽然常年生活工作在外地,但他对岱庙,对冶底,有着记忆深处的情怀,更时刻关注着古镇冶底的现状、保护与发展。
还在临汾工作期间,卫军亮看到皇城村因发展旅游而走上一条转型发展之路,而冶底发展止步不前日渐落后之后,便经常跟公司的股东和身边的老板谈及家乡冶底和岱庙,利用各种时节带领他们来历史文化名村冶底观光考察,对家乡冶底和冶底岱庙倾注着冶底子孙的满腔心血。
2014年,国家旅游局拿出专项资金奖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维修,拿到这个维修资金补助的前提是必须先做出古村落保护规划。要做好《冶底村古村落保护规划》需要资金三十万元,而当时村里收入近乎为零,账户资金同样近乎为零,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村两委和历届老干部共同想到了一直关注和惦记家乡的卫军亮。通过老书记董软贵牵线搭桥,冶底村两委和几任书记联系到他。“古镇文物都很珍贵,年久失修正在丧失殆尽,国家有这样的好政策一定不能错过,村里组织人员赶快准备资料,至于资金我来想办法。”他不假思索答应了。但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是30万。他决定做做家里人的工作,自掏腰包先垫资三十万元,加紧赶做《传统古村落保护规划》。此外,他还多方奔走上下协调,为冶底村及时争取回古村落保护配套维修资金三百万元。这是冶底村第一次因国字招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尝到的甜头。
自那时起,卫军亮便全身心投入冶底乡村事业中。2015年,他利用多年来在外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和社会理念,组织成立了晋城首支农村志愿者义工团队--冶底志愿者联合会,后又和泽州志愿者协会组织合并,成立泽州志愿者冶底分队。卫军亮经常带领队员们参加市、县公益活动及义工活动,为晋城市半程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和泽州县文化旅游节提供后勤服务安保等工作,积极组织义工队员为全国贫困地区捐衣捐物、募捐筹款救助烧伤儿童……为冶底古镇赢得感谢信无数,他自己更收到了一面特别的锦旗,上面写着16个大字--“好人冶底名垂册,冶底好人再父母”。
让冶底王船故事再次焕发生机
凭借着这样的韧劲,在卫军亮的带领下,冶底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的冶底后生开始主动关心家乡发展,积极参加冶底义工队,投身冶底古镇保护开发建设之中。他们协助村两委动员符合条件的村民普及落实泽州光伏惠农发电项目;积极动员有条件的村民开办农家乐……像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尤其是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冶底王船故事能够再次焕发生机,同样离不开卫军亮的奔走呼吁。
冶底王船,曾是冶底乃至泽州的骄傲。“当年是被点名去县(晋城)里演出的,在运动场(遥拜场),盛况空前,人山人海……”每每谈及冶底王船,冶底人脸上总洋溢着自豪。然而,距离最近的那次演出却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为挽救和传承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冶底王船,2018年,卫军亮在泽州志愿者冶底分队群中发出倡议:冶底王船,不能丢失在我们这一代,冶底老祖宗不答应,冶底后生也不会答应。一时间,倡议书在志愿者和村民中产生共鸣。没多久,以志愿者团队为骨干的古镇冶底王船故事表演队成立了,卫军亮和队员们克服人员、资金、场地、时间、装备等重重困难,与时间争分夺秒在赛跑,立志要让冶底老人有生之年看到冶底王船。然而遗憾的是,冶底百岁老人邱家董老太太还是没能看到冶底王船彩妆表演。岁月无情人间有爱,在邱家董老太太出殡当晚,卫军亮带领冶底王船故事表演队全体人员着装、点灯演出,书写了冶底村史上一个奇迹。
没有资金,众筹加冠名;没有时间,请假不上班也要练。在卫军亮和冶底女将的努力下,冶底王船在四十年后得以再现,并于2019年元宵节期间,作为特邀非遗项目参加了我市非遗文化展演,掀起一股冶底王船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