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儿时的一盏小马灯点亮医学梦,这位医生给了上千人“活下去”的希望( 三 )


李雁解释 , 这套技术简单来说 , 就是先通过肿瘤细胞减灭术切除肉眼可见的病灶 , 再通过腹腔热灌注化疗清除微转移癌和游离癌细胞 。 说起来简单 , 做起来却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 。 腹膜癌的手术与过去仅切除原发器官的肿瘤手术相比 , 工程量大得像是一场多兵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战役 , “一般情况下 , 手术平均时长可达10小时到12小时 。 ”
而由于手术工程量更大 , 时间更长 , 患者的恢复难度相应也更大 。 术后容易出现器官功能衰退、出血、肠瘘等诸多并发症 , 这都需要提前准备预案 , 并积极采取措施 。 “不到患者出院那一刻 , 战役就没有结束 。 ”
2018年11月6日 , 这是一个让李雁难忘的日子 。 这一天 , 他和团队完成了“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第1000例手术 。 在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的办公室里 , 李雁在同事们的簇拥下 , 激动地切开上面装饰着“1000”字样的庆功蛋糕 。
“1000”或许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 但对于一项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和应用的治疗技术 , 它代表着从无到有的艰辛;对于那些“无路可走”的腹膜癌患者 , 它又代表着1000份活下去的希望 。
“李主任 , 您好 , 如果回武汉一定告诉我们 , 我们非常想念您 。 老吴身体很好 , 越活越精神 , 他总说忘不了您的救命之恩!”李雁的老患者老吴曾经因被断定为癌症晚期而几近绝望 , 如今手术已超过十年 , 每年他的爱人都会给李雁发来微信 , 报个平安 。 正是一封封这样的回信 , 让李雁真切感受到自己全心付出的意义 。
5
“草图医生”永远是大众医生
“您是病人家属吗?来 , 我给你说一下你母亲这个肿瘤 。 ”在世纪坛医院的诊室里 , 李雁拿起笔 , 迅速在纸上画起了草图 。 “上端开口的是贲门 , 下面出口的是幽门 , 这都是胃部肿瘤的多发区 。 ”寥寥数笔 , 李雁就将患者“肚子里的病”画清楚了 。
一边画 , 他还一边用“大白话”给病人讲解 , 肿瘤的部位、数量、直径 , 是否“侵犯”了周围组织……阐释之余 , 他又拿出手机 , 向患者家属展示许多曾经治疗过的病例的资料和图片 。 “你愿意进行这个手术吗?”当他把自己的构想和方案解释得明明白白 , 患者家属几乎脱口而出 , “我愿意!”
“其实 , 医患之间的沟通一点都不难 。 再高级的理论 , 你得让老百姓听得懂 , 他才会配合你 。 ”对待患者 , 李雁从来不把自己当成高深的“大专家” , 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 。 “再高明的医者 , 如果不是一个能够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大众医生’ , 那‘专家’之名 , 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自我优越感而已 。 ”李雁总是这么说 。
这可不是一句空谈 , 直到现在 , 李雁的同事们还经常在清晨的病房里看见“李教授”蹲在床边 , 一刻度一刻度数着患者的尿排量;站在病床头 , 帮助患者排除堵住胃管的分泌物 。 近几年 , 李雁更是感觉光阴飞逝 。 出诊、查房、授课、批改论文 , 加上每周至少4台手术……早晨4点起床 , 夜里11点多才睡 , 李雁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 为了节省时间 , 他甚至取消了午餐 , 每天只吃两顿饭 。
从医近30年 , 几万张草图 , 将复杂的肿瘤病情用比语言更生动的形式直观传递给患者和家属 , 李雁也因此被患者亲切地称为“草图医生” 。
2017年 , 李雁的同事在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时偶然发现 , 李雁的“草图绘本”作为展品出现在“以人民为中心 增进群众获得感”展区中 。 同事惊喜地将展品照片发给李雁 , 李雁却显得很平静 。
“治病救人 , 是对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 。 医生身上还肩负着传播医学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 。 ”这正是李雁多年来绘图不辍的原因 , 每次术前谈话 , 他都尽可能多地请来病人的亲朋好友 , 希望通过“手绘科普课” , 将防癌、抗癌的知识讲给每一位在场的人听 。
如今 , 这些曾架起一座座医患间“连心桥”的病情草图 , 有些作为历史见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有些则被当作珍宝收藏在患者手中 。 李雁觉得 , 对于那些寄托着他医者热忱的草图来说 , 这是同样美好的结局 。
来源 北京日报
采访人员 孙乐琪
【李雁|儿时的一盏小马灯点亮医学梦,这位医生给了上千人“活下去”的希望】流程编辑 邰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