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揭秘|我国“天问一号”即将抵达火星轨道背后……

根据国家航天局近日公布的消息 , 我国2020年7月23日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经过漫漫长路飞行 , 计划于2月10日左右抵达火星轨道 。 “天问一号”这一路走来的过程是怎样的?需要面对哪些挑战?后续任务计划如何?我们约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空间光电与重大科研设施”团队情报咨询师郭世杰和读者进行简要解读 。

火星|揭秘|我国“天问一号”即将抵达火星轨道背后……
文章图片
“天问一号”在宇宙中的“自拍照” 。
问:为什么“天问一号”和阿联酋、美国探测器发射和抵达火星的时间如此接近?
答:很多读者已经注意到 , 2020年除了我国之外 , 还有别的国家在很相近的时间内开展了2个火星探测任务 , 一是阿联酋的“希望”号(2020年7月20日由日本火箭发射) , 二是美国的“毅力”号(2020年7月30日发射) , 它们的发射日期都与“天问一号”相差不到10天 。 不仅如此 , 三个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的日期也十分接近(“希望”号和“毅力”号抵达火星轨道的日期分别在2021年2月9日、2月18日左右) 。 之所以出现这种“巧合” , 是因为世界各国都争相利用了探测火星的“时间窗口” 。
众所周知 , 火星与地球都在围绕太阳进行公转 , 却拥有不同的公转周期(地球是365天 , 火星则是687天) , 因此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是时大时小的 , 最近的交会距离每780天(相当于26个月左右)才发生一次 。 距离最遥远的时候 , 火星和地球位于太阳的两边 , 相距4亿公里之远;距离最近的时候 , 火星和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一边 , 两者相距最近可以达到五六千万公里左右(即便是这一距离 , 也相当于地球和月球平均距离的100倍以上 , 用光速也需要好几分钟才能走完) 。 更加复杂的是 , 由于火星和地球运行轨迹都是椭圆 , 且偏心率不同 , 所以每次火星和地球“交会”时的距离也不尽相同;交会距离最短的时机会每隔15年至17年出现一次 , 此时的天文现象被称为“火星大冲” 。
由于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开展火星探测行动 , 因此各国不可能去等十几年才发生一次的“火星大冲”时机 , 而是利用每26个月左右出现一次的时间窗口来发射火星探测器 。 此外 , 由于探测器从发射到进入火星轨道还需要耗费至少几个月时间 , 因此探测器到底应该提前多久从地球“出发” , 也需要非常精确地进行推算 , 这样才能让探测器在有限的燃料、有限的变轨次数条件下 , 在火星距离地球比较近的时机“切入”火星轨道 。 如果发射得过晚 , 就可能在探测器耗尽燃料时 , 火星已经运转过了最接近地球的位置 , 导致探测器“追不上”火星;如果发射得过早 , 就可能导致探测器抵达交会位置时 , 火星“还没有到” , 导致探测器提前飞越过了目标 , 进入茫茫的星辰大海 。
问:“天问一号”从发射到进入火星轨道要经历哪些阶段?
答:为了降低轨道计算复杂性和技术实施难度 , 历史上各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大都采用“霍曼转移轨道”来规划飞行路径 , 我国的“天问一号”也不例外 。 这种轨道所需的变轨次数最少 , 具有耗时短、操作简单等优点 , 基本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出发 , 在近地轨道加速 , 直到达到能够脱离地球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 。 在这一阶段 , 可以简化地认为探测器主要受地球引力作用 , 轨迹相对于地球是双曲线形状 , 可采用“地心惯性坐标系”来计算和模拟探测器运动过程;第二阶段 , 探测器逃离地球引力后、进入火星引力影响范围之前 , 可以简化地认为该探测器仅受太阳引力作用 , 其运动轨迹相对于太阳是椭圆 , 可采用“日心惯性坐标系”模拟计算其运动过程;第三阶段 , 探测器进入火星引力影响范围 , 可简化地认为它只受到火星的引力作用 , 其轨迹相对于火星是双曲线或椭圆 , 可采用“火星惯性坐标系”模拟计算其运动过程 。 最后 , 采用“圆锥曲线拼接法”将这3个阶段的轨道拼接起来 , 就可以得到从地球飞向火星的大致轨道 。 在不同阶段之间 , 探测器通过加速/减速实现轨道的转移 , 就是所谓的变轨过程 。 当然 , 在同一阶段中间也可以进行探测器速度方向和大小的调整 , 例如2020年10月9日 , “天问一号”主发动机点火工作了约480秒 , 成功完成了“深空机动” , 这实际上就是在第二阶段中 , 为了使“天问一号”的运动轨迹与黄道面的夹角有所抬升 , 追上“飞得更高”的火星 , 所以主动改变探测器速度方向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