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乙肝创新药研发:中以海德或重新定义“药物发现”


AI赋能乙肝创新药研发:中以海德或重新定义“药物发现”
文章图片
新年伊始 , 我国乙肝创新药研发领域便传来好消息 , 中以海德人工智能药物研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以海德”)近日宣布其旗下的四款乙肝项目创新药物已完成药物生物学验证 , 并将携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魏来教授团队、泰格医药围绕上述四种药物的临床研究启动真实世界研究 。
值得注意的是 , 与传统制药公司在这一阶段的研发速度相比 , 这四款乙肝项目创新药物从开始筛选到进入临床研究 , 仅用了90天时间 , 快了30倍左右 。
在“AI+新药研发”模式逐步被业内重视的当下 , 中以海德的实践给业内创新药物研发带来新的启发 , 或将重新定义“药物发现” 。
中以海德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新药研发孵化平台 , 由美国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gerKornberg , 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以及国内知名大健康领域投资机构东方高圣创始人陈明键于2019年底发起创立 , 首期目标致力于功能性治愈乙肝的创新药研发 。

AI赋能乙肝创新药研发:中以海德或重新定义“药物发现”
文章图片
中以海德创始人陈明键
中以海德创始人陈明键表示 , 中以海德有三大革命性工作:一是将以色列科学家的最强大脑和中国科学家的勤奋结合起来 , 通过全球基层创新模式来做最根部的努力;二是药效验证革命 , 与传统临床研究相比 , 有些步骤能否同时进行 , 机制能否改变;三是在医药研发领域的人工智能革命 , 依托人工智能快速找到有效的药 。
从“拿来主义”到“从0到1”
带量采购导致仿制药时代的落寞和创新药时代的到来 , 加上国内新药研发基础薄弱 , 导致“拿来主义”盛行 , 由国外直接引进创新药品的授权交易模式成为国内药企的主流模式 。
但中以海德却致力于最基本、最前沿的“从0到1”的新药研发 , 希望集合犹太科学家的最强大脑 , “移植”以色列“从0到1”的创新基因 , 并与国内科学家的勤奋和丰富的落地实践相结合 , 从根基性研发起步 。 所有研究成果均为自主知识产权 。
据了解 , 中以海德在成立初期便在以色列建立了实验室 , 并由以色列海法理工学院教授AvrahamSchroeder担任CEO 。
在王石看来 , 之所以一开始就将实验室(孵化器)设在以色列而不是按一般习惯设置在中国 , 主要是出于对创新氛围和源动力的考虑 。 “截止目前 , 在中国创建的中以创业园有138个 , 而且数字还在增加 , 但坦率讲 , 这种希望以色列专家过来 , 中国出一切钱、物质、设备的逻辑不对 。 创新是犹太人的生存之本 , 但如果脱离了他们的宗教、社区、文化而来中国创新是非常难的 。 ”

AI赋能乙肝创新药研发:中以海德或重新定义“药物发现”
文章图片
中以海德董事、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
王石认为 , 真正建立孵化器最重要的不是获取技术 , 而是交流观念、思想 , “但也不是说去了就能怎么样 , 最重要的是融入并建立信任关系 , 应该说中以海德搭建的中以科学家交流平台在这方面率先走了一步 。 ”
陈明键介绍 , 当前中以海德业务布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老药新用 , 通过对现有几千种药物的筛选 , 进一步挖掘新的对乙肝有特殊疗效的药物 , 前期的实验已经筛选出了4个药物 , 即前述进入真实世界研究的四款乙肝项目创新药物;二是真正发现新分子 , 当前已经从21亿个小分子里面筛出86个化合物 , 并已进入实验阶段;三是正在积极研发几款中药 , 后续将直接进行商业化 。

AI赋能乙肝创新药研发:中以海德或重新定义“药物发现”
文章图片
中以海德之所以把功能性治疗乙肝作为第一个目标 , 是因为中国是乙肝大国 , 全世界大约1/3的乙肝携带者都在中国 。 柳叶刀一篇题为《乙肝在中国》的文章写到 , 中国生活着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 在全球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 , 由乙肝引起的约占30%至45% , 中国的这两个比例更是高达60%和80% 。 但乙肝在国外却是罕见病 , 也不是医药研发的重点 , 因此对于乙肝目前尚无能够将其完全功能性治愈的药物 。
AI赋能 , 提效降本
多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 且未来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 但最大的问题是成本 。 与摩尔定律(一种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 , 相同技术所花费的成本逐渐下降的理论)相反 , 医药研发领域成本是上升的 , 基本上每十年做药成本翻一番 , 现在研发一款药平均要花费26亿美金 。 第二个大的问题I是耗时很长 , 临床试验前需要4到7年 , 临床需要5到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