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都来造车,打的什么算盘?( 三 )


“未来新造车的销量起来后 , 汽车零部件价格的下降是必然的 , 软件业务的拓展才更有想象力 。 ”张君毅说 。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三家上市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 , 都是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 , 而不是来自传统车企 。 李斌也是易车网创始人 , 曾是摩拜董事长 , 李想是汽车之家创始人 , 何小鹏是UC公司创始人 , 这三个项目都是典型的互联网产品 。
正是因为这一点 , 传统车企转型缓慢 。 传统汽车巨头中 , 转型力度最强的大众汽车 , 在2020年上半年调集了将近1万名研发人员 , 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的第74号大厅夜以继日地“封闭开发” , 就是为了打造自己的智能汽车软件操作系统vw.OS 。
当然 , 四个轮子的移动终端 , 距离完全实现还有点遥远 。 但是 , 在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过渡的过程中 , 经历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潮的科技巨头们 , 没有谁会想要放弃新一波浪潮的船票 。
谁最焦虑 , 谁最着急?
科技巨头造车不是今年才有的事 , 但陆续集中入局 , 却是发生在最近 。
腾讯、阿里、百度、美团 , 过去是通过投资参与造车——腾讯投资了蔚来 , 阿里投资了小鹏 , 百度投资了威马 , 美团投资了理想 。 中国造车新势力发展最好的这四家 , 很早就已经被中国的科技巨头们瓜分完毕 。
但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 , 巨头们的策略发生了变化 。
阿里似乎要亲自下场 。 2020年11月 , 在上海中心观光厅最高层 , 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达成合作 , 推出新造车品牌智己汽车 , 上汽出资54亿 , 浦东张江出资18亿 , 阿里等出资28亿 , 阿里占股18% 。 从股权结构来看 , 智己汽车是由上汽主导 , 阿里的角色尚不明朗 , 但有分析认为 , 阿里或是为了发展车联网业务 , 小鹏的XmartOS是自研 , 阿里的AliOS未得到应用 。
“阿里一直偏好轻资产模式 , 阿里入局新造车 , 并不是想赚硬件的钱 , 它一直想推阿里云 , 但汽车行业大家都在推私有云 , 所以阿里在跟车企合作的时候就会比较难 。 ”张君毅分析 。
百度则终于要亲自下场了 。 1月11日 , 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 , 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 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 百度汽车公司独立于母公司体系 , 保持自主运营 。
腾讯也在加大布局力度 。 1月19日 , 腾讯和吉利汽车达成合作 , 重点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底座、数字化新业务及低碳发展等领域展开 。 从合作形式来看 , 腾讯是以互联网服务商的角色介入 , 并未介入更深层的整车制造和系统开发环节 。
相比之下 , 百度是最着急、下场决心最坚决的那个 。 从业务匹配度来讲 , 百度是BAT中离造车最近的 。 过去百度allinAI , 重金投入自动驾驶项目Apollo , 尽管Apollo已经在全球有上百家合作伙伴 , 但做了七年还没有赚钱 。 把技术变现 , 不仅需要客户 , 也需要商业场景 。
在百度宣布造车之前 , 蔚来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百度 , 小鹏也在去年11月短暂超过了百度 。 新造车超高的估值溢价 , 也在催着百度跑步进场 。 效果很明显 , 1月8日百度和吉利合作造车的消息传出后 , 百度股价当天暴涨15.57% , 如今市值重回800亿美元上方 。
“Apollo自动驾驶是百度手上比较好的一张牌 , 但这块业务过去一直无法分拆 , 因为分拆了百度市值会下滑 。 现在资本市场对电动车行业高度乐观 , 所以百度才亲自下场去做 。 ”张君毅说 。
除了一线的互联网巨头 , 传统科技巨头也在加速赶来 。 现在已经明确要入局造车产业的科技巨头有华为、富士康 。
华为内部一直有一句话:华为不造车 , 但我们聚焦ICT技术 , 帮助车企造好车 。 去年11月流出的一份华为内部文件 , 显示华为依然坚持这一战略 , 帮助车企做好智能化 。 同月 , 长安汽车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 , 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

科技巨头都来造车,打的什么算盘?
文章图片
富士康则在今年1月联手去年已经停工停产的拜腾 , 还拉上了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 三方合力要推进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制造 , 计划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量产 。 几天后富士康又和吉利汽车达成合作 , 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 , 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 。
从当前的策略来看 , 华为和富士康都暂时不会涉足整车制造 , 而是从技术服务商或代工厂的身份切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