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仁济西院医护夫妻双双隔离,高三的儿子独

今天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院的闭环管理已经过去了整整7天 。 手麻科(手术室、麻醉科)护士长陈哲颖的微信里 , 收到了儿子发来的一篇文章——《当战疫再度打响》 。 整日忙着在手术室、行政楼间奔波的她 , 特意留下了片刻时间 , 认真读了儿子写的话;而在浦东新区的隔离酒店 , 她的丈夫、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梁卫也同步打开了文档 。
“天知道我是怎么度过第一天的独自生活的 。 我只记得我睡了一大觉 , 醒来便到了第二天清晨 。 我意识到 , 我还需要过至少14天这样的日子 。 振作 , 将生活过得有条不紊 , 便是对仍奋斗在一线的母亲最好的安慰 。 ”
医学伉俪双双隔离 , 高三的儿子独自在家 , 这个家庭靠着屏幕前的文字、图片 , 在这座城市的三个地方 , 为这场战疫做着各自的努力 。
隔离|仁济西院医护夫妻双双隔离,高三的儿子独文章插图
【隔离|仁济西院医护夫妻双双隔离,高三的儿子独自在家,给父母写了封信】21日凌晨 , 父母双双奔赴仁济西院
在仁济西院行政楼 , 总能一眼就看见陈哲颖——多年的护士长经验 , 让她早已习惯随时戴着帽子 , 白大褂外 , 也常有一层隔离服 。 每周二 , 她都要从仁济东院前来西院 , 事无巨细地关心手术室的相关护理工作 , 原本常规的工作节奏 , 在上周四凌晨被打破了 。
“那天凌晨 , 我在半梦半醒中听到了父母仍在讲话 , 门外清晰的脚步声也让我倍感不安 。 清晨 , 父亲将我叫醒 , 告诉我仁济医院西院区出现了疑似病例 , 他要去做核酸检测 , 让我照顾好因排查西院区人员名单而彻夜未眠的母亲 。 ”
儿子小梁清楚地记得 , 陈哲颖统计完名单后 , 径直走向卧室 , 躺到了床上 。 “真的是眯了一会儿就起来了 , 因为马上得去医院做核酸检测 。 ”她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 , “其实无论是出于个人的行动轨迹 , 还是对科室的责任 , 我都必须尽快回到医院 , 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 。 ”
隔离|仁济西院医护夫妻双双隔离,高三的儿子独文章插图
隔离期间 , 医学伉俪在各自岗位努力
手术室 , 是院内感控最为关键的阵地 。 陈哲颖快速将滞留西院的手术室护士分为三类:感控组负责区域内的各项感控督查;手术组需要应对院内可能发生的急诊手术 , 做好备班;核酸检测组则要承担院内2600人隔日的检测工作 。
陈哲颖坦言 , 突发事件中 , 也让自己看到了许多平时看不到的温情、奉献:团队里 , 1999年出生的男护士张建豪是上海小囡 , 看到他 , 陈哲颖总能想起自己的儿子 。 “他自然而然承担起了照顾姐姐们的任务 , “他会问大家想吃什么 , 有什么需求”;3名党员凡事都冲在前头 , 隔离酒店有了空房 , 也执意留守医院 , 值班室、休息室的沙发、躺椅就是她们的床 。
远在三甲港隔离的梁卫 , 心中第一牵挂儿子 , 第二牵挂太太 。 “虽然他平时住宿 , 有些自理能力 , 但也怕孩子丢三落四 , 我临出门前把家里的水电煤情况都交待了一遍 。 ”隔离一周 , 梁卫说 , 自己在努力习惯“难得的空闲” , “手术台就是外科医生的兴奋剂 , 14天隔离摸不着手术刀 , 有点难熬 。 ”不过 , 这些日子 , 他在酒店也没休息——参与了几家医院有关于下肢动脉介入的联合会议 , 线上学习了正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全球血管外科大会 , 还需写一些科普文章、整理病例资料……“疫情也给了我启示:医护人员应该在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时 , 帮助大家做好科普、预防 , 真正践行我们在入行前的承诺 。 ”
隔离|仁济西院医护夫妻双双隔离,高三的儿子独文章插图
互相扶持 , 心与心没有距离
“此时的我 , 心态已同几日光景前完全不一样了 。 诚然 , 上海的本地病例数仍在不断增长 , 我们仍需保持 。 然而 , 我看到了医务人员的努力和全市市民对于中央政策的高度配合 。 当战疫再度打响时 , 我知道 , 只有相互扶持 , 共克时艰 , 才能够克服疫情 , 将我们的生活拨回至原本的节奏 , 就像一年前我们所做的那样 。 ”
这些日子 , 陈哲颖的同事们轮流上门关心小梁的生活起居 , 18岁的男孩逐渐适应了暂时的“独居”生活 。 梁卫悄悄透露 , 原本爱人月底要接受拆除钢板的手术 , 如今原定的手术计划又要变更 , “大家的确被打乱了生活节奏和计划 , 但也正因为有严格的疫情防控隔离措施 , 我们的城市、国家才能将疫情发展控制得这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