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是娥|漫步风貌区,走进丁是娥旧居

梧桐树下的老洋房
历经百年风雨 , 见证时代变迁
无数名家大亨
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生活印记
本周 , 我们邀您一起
感受梧桐树下的文化韵味
漫 步 风 貌 区
丁是娥|漫步风貌区,走进丁是娥旧居文章插图
丁是娥|漫步风貌区,走进丁是娥旧居文章插图
丁是娥旧居
华亭路71弄5号
丁是娥|漫步风貌区,走进丁是娥旧居文章插图
丁是娥旧居位于华亭路71弄5号,该幢房屋为花园住宅 。 房屋为二层砖木结构,一层设有架空层,建筑平面近似凸形,其中北立面突出 。 房屋外立面形式简洁,为淡黄色水泥拉毛墙面,南立面设有木结构雨棚,层间有腰檐,矩形钢门窗,红砖砌筑窗台,红筒瓦坡屋盖,木结构挑檐 。 一层入口位于房屋北侧,入户为厨房,地面铺设马赛克瓷砖 。 沿走道向里,东侧为客厅、内阳台,西侧为木结构单跑楼梯、木踏步、木扶手 。 二层西侧为卫生间和走道,东侧为居住房间 。 室内走道及房间楼面基本为硬木长条地板、白色涂料内墙面 。 房屋南侧有小花园与相邻房屋花园以矮墙相隔 。
人物简介
丁是娥|漫步风貌区,走进丁是娥旧居文章插图
丁是娥
丁是娥(1923-1988)浙江湖州人 , 原名潘咏华 , 沪表艺术家 , 9岁开始学沪剧 , 12岁参加演出 , 18岁满师 , 先后应聘到鸣英剧团等艺术团体当演员 。 1947年秋组织上艺沪剧团 , 成为台柱 。 1949年 , 上海解放不久 , 就带头演《赤叶河》《小二黑结婚》等新戏 , 后在《罗汉钱》《金黛菜》《鸡毛飞上天》《芦荡火种》等沪剧中任主要角色 。 其演唱艺术精湛 , 并形成绮丽多变、独树一帜的丁派唱腔 。 曾在上海市戏曲竞赛、华东戏曲会演烫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一等奖 。 曾任上海沪剧团团长兼艺委会主任上海沪剧院名誉院长 。 曾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 , 任中国剧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开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上海市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 1988年6月28日在上海病逝 。
人物故事
吹蜡烛
1954年的华东戏曲会演上 , 丁是娥因成功主演沪剧《金黛莱》而荣获一等奖 。 她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 , 相反却寻找起差距 。 她发现自己在发声换气上不太科学 , 就想到了歌唱家们的用气方法 。 电影导演张骏祥曾帮助执导过沪剧《罗汉钱》,其爱人周小燕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 于是 , 丁是娥虚心上门请教 。 周小燕毫无保留 , 在传授运气技巧的同时 , 说到“气长”是关键 , 建议她练习吹蜡烛 。
丁是娥真当一回事 , 回到华亭路的家中就开始练 。 她在桌上放几支点燃的蜡烛 , 隔一段距离吸足气使劲吹 , 吹灭了再点上 , 虽枯燥无味 , 却每天坚持训练 。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 , 她离开放蜡烛的桌子越来越远 , 吹气的力度越来越大 。 与此同时 , 她慢慢练习科学运气 。
这 , 真的管用 。 科学运气为她后来发展和丰富“丁派唱腔”起了大作用 。
丁是娥|漫步风貌区,走进丁是娥旧居文章插图
1952年 , 上海沪剧团丁是娥(左)、筱爱琴演出沪剧《罗汉钱》
沪剧《朵朵红云》中那段“长江滚滚向东流”的“快流水”脍炙人口 , 至今在观众中传唱不绝 。 那是丁是娥从京剧传统曲牌“流水”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一种崭新的沪剧板式 , 在演唱这段时正确用气是关键 。 在《鸡毛飞上天》“教育虎荣”的演唱中 , 丁是娥冲破“赋子板”从慢到快的传统唱法 , 当唱到“早思想、夜成梦 , 盼望有一天 , 能够堂堂皇皇进课堂”时 , 有意识地把节奏放慢 , 唱得委婉而又深情 , 细致入微地抒发了林佩芬在旧社会因贫苦而失学的不平静心绪 。 这是她对沪剧“反阴阳”曲调的巧妙运用 。 这种方法后来又用在演唱《罗汉钱》的“回忆”、《雷雨》中的“盘凤”中 。 在唱《甲午海战》中祭海时 , “盼你们” 这三个字的唱 , 她能一口气拖十板 , 以表现金堂妈怀念亲人悲痛欲绝的心境 , 真是声情并茂、淋漓尽致 。
作为沪剧的一代宗师 , 丁是娥创造的丁派艺术敢标新立异 , 无论对润腔处理、节奏力度 , 还是感情色彩都有发展变化 , 真正做到声随情走 , 因人定腔 , 绮丽婉转 , 曲折多变 。 她能在艺术上取得杰出的成就这与她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借鉴和忘我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