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小编在此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你的阅读跟评论就是小编的动力!一起开心吧,想知道更多精彩内容就锁定这个号吧!本文为小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地安门,俗称后门,是明清时期皇城的北门,位于景山以北,鼓楼以南。北京城门有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皇城其他三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地安门就是皇城四门之一,与它相对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安门。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1951年举家搬来北京的秋叶,就住在地安门内,走路去地安门只要五六分钟。对于地安门,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地安门,北京的老百姓多称之为“后门”,如今,这个词当地名用也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了。虽说,它也是皇家宫殿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因为不在前脸儿上,加上清末民国的年月里国力衰落,断了经常的维修,所以显得格外破败,琉璃瓦的屋顶上长着一丛丛的荒草;粗大的门柱,红漆早已剥落,木纹如青筋裸露,和在它两廊下栖身的乞丐一样蓬头垢面的。地安门尽管破旧,但建筑的体量很伟岸,因为顶子高大,走在门洞里时,人声,车声都有回音,格外响亮。夏天,门洞里穿堂风习习吹过,走过的行人顿时感到一阵清凉,而且是避雨的好去处。冬天,门洞里就不是什么好地方了,北京的冬天老刮西北风,冷风吹过门洞,比外面要大好几级。顶风走过门洞,躬身缩脖,好像是过道关卡。地安门最美的时候是在雪天,下雪的时候,世界显得寂静无声,连路过的行人车辆似乎都会敛声屏气。大雪抚平了屋顶的茅草,在灰暗的天幕衬托下勾勒出宫廷建筑特有的,刚劲而又优雅的曲线,在氤氲的气雾中,地安门的气势陡然显现,平和、端庄,大气、大度。1954年,由于阻碍交通,地安门被拆除。秋叶每次回到地安门时,看见一片白地,心里总觉得空了一块。这种感觉大概只有经过、见过老北京的人,才会有体会。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1950年代,与地安门同时拆除的还有地安门内雁翅楼。北京皇城的雁翅楼,其实有四座,除了地安门内的雁翅楼,故宫午门东西也有两座雁翅门。雁翅楼始建于1420年,位于地安门十字路口南端东西两侧,这里曾是“地安门内两傍楼房,系内务府三旗办公之所”,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著名景观。1923年夏,故宫建福宫起火,大殿与殿内宝物灰飞烟灭。溥仪知道,这场大火是监守自盗的太监所放。当时宫中太监偷盗成风,人人都将宫里的“稀罕玩意”往外捣鼓。建福宫大火20天后,溥仪一声令下:宫里800名太监一律出宫。据溥佳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一书中回忆说:若叫这数百名太监流落街头,未免有碍北京的治安。经过商量议定由内务府筹措一笔遣散费,北京有家或有亲朋投宿的,即可携带行李出宫;实在无处投奔的,暂时住在地安门雁翅楼内,待领到遣散费后,再各自回乡。2014年,地安门雁翅楼复建。随后,这里变成了中国书店24小时书店,成为京城爱书人又一处刷夜的好去处。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文章插图
对于“60后”来说,对地安门印象最深的当属地标性建筑——地安门百货商场。地安门商场始建于1952年,当时只是一个门面不足100平方米,店员仅十几人的小店。1956年公私合营时,附近17户私人商号并人,商店扩大后定名为“地安门百货商场”。1958年,商场与宏丰百货店、源丰百货店、永通诚布店、恒达布店合并后,营业面积有近千米,职工有170多人。主要经营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和儿童用品等。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商场职工艰苦奋斗,决心把几个小门店改建成大商场。历经5年的努力,鼓楼前西侧终于矗立起一座有一定规模的百货营业大楼。扩建后的地安门百货商场,共有5层。营业面积达3800平方米,员工增加到560人。内设百货、搪瓷、服装、鞋帽、交电、钟表、纺织、家用电器等19大类货品。当时有“南有天桥,北有地百”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