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千名老电影人寻踪(253)——于黛琴】
No.1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 , 飞奔在草原上 。 啊哈嗬咿……草原万里滚绿浪 , 水肥牛羊壮;再见吧绿色的草原 , 再见吧锦绣的家乡 。 啊哈嗬咿……为了弘远的理想 , 像燕子似的飞向远方……”
想必大家对于这首歌曲仍是很认识的 。 这是片子《草原上的人们》主题曲《草原晨曲》 。 固然大家对68年前上映的这部片子几乎已经健忘了 , 但每当听到这首欢快、激越的歌曲 , 一股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愫自然而然会涌上心头 。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实在 , 《草原上的人们》不光这一首歌曲着名 , 其中还有两首更着名的插曲 , 那就是《敖包相会》和《草原牧歌》 , 现在想来 , 一部片子能够为后人留下三部闻名歌曲 , 真的可以称之为居功至伟 。
《草原上的人们》由东北片子制片厂拍摄 , 徐韬导演 , 乌日娜、恩和森主演 , 1953年上映 , 描写了内蒙古草原牧民与潜藏的敌特分子展开斗争的故事 。
其中 , 乌日娜饰演了互助组长萨仁格娃 , 恩和森饰演了打猎能手桑布 , 安琪饰演了牧民鸟尔莎娜 , 而本文主人公、表演艺术家于黛琴则饰演了鸟尔莎娜的母亲 。
于黛琴 , 1931年12月出生于辽宁大连 , 祖籍山东栖霞 。 1942年小学毕业考入大连伏兄台学校 。 1946年春加入东北文工一团 , 在沙蒙、张同等人指导下 , 从事文艺宣传工作 。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1951年 , 于黛琴调至长春电影制片厂 , 成为一名电影演员 , 先后两次到抗美援朝前线进行慰问演出 。
No.2
1954年 , 于黛琴调往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 。 在北影期间 , 他先后在《结婚》中饰演了中年妇女、《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中饰演了小杨 , 以及参演了《猛河的黎明》《葡萄熟了的时候》等片子 。
1957年 , 于黛琴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 做了一名话剧演员 。
在青艺 , 于黛琴参演过数十部剧目 , 扮演的主要角色有《李双双》中的李双双、《保尔·柯察金》中的丽达、《刘介梅》中的介梅妻、《夺印》中的烂菜花、《龙马精神》中的秀英、《降龙伏虎》中的李玉桃、《红鼻子》中的叶太太、《曙光》中的岳灵姑、《撩开你的面纱》中的小川惠美、《威尼斯商人》中的鲍希霞、《两颗金刚》中的日本妇女等 。
其中 , 于黛琴饰演李双双的话剧《李双双》 , 1964年获优秀话剧演出奖 , 曾与片子中饰演李双双的张瑞芳 , 并称“南北李双双” 。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片子表演方面 , 之后的八九十年代 , 于黛琴先后参演过《赣水苍莽》《秋瑾》《黑蜻蜓》《廖仲恺》《金匾背后》《九千六百万双眼睛》《飞越人生》《赚它一千万》等片子 。
进入21世纪 , 于黛琴还先后在《生存之民工》《爱情呼叫转移》《外乡人》《徐悲鸿》《过年好》《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等影视剧中出演了角色 。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80年代之后 , 于黛琴曾翻译出版大量日本戏剧、影视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 。 在日本戏剧界 , “于黛琴”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
No.3
于黛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 她和丈夫管宗祥一生琴瑟和鸣 , 恩爱如初 , 还把儿子管虎培养成了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名导 , 让人敬佩 。
管宗祥 , 1927年(也有1922年之说)出生于山东临沂平邑县一个贫苦农夫家庭 。 194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她曾是北影演员,参演《草原上的人们》,丈夫管宗祥,儿子是名导
文章图片
管宗祥参加拍摄的第一部片子是1950年上映的《儿女亲事》 。 之后 , 他的经典形象主要有:《包氏父子》中的老包、《智取西岳》中的伪参谋长、《小兵张嘎》中的伪队长、《祝福》中的卫老二、《神秘的大佛》中的海能法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龙庆、《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金彦中、《宰相刘罗锅》中的郑板桥、《康熙微服私访记1》中的朱国治、《老炮儿》中的二爷等 。 与妻子一样 , 他在片子中的角色大部分都是配角、反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