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音乐之声》是一部成功的音乐剧 , 所以在这部影片中 , 诞生了许多世界名曲:《Edelweiss》、《SixteenGoingOnSeventeen》《TheLonelyGoatherd》、《SoLong , Farewell》等 。最著名的是《Do-Re-Mi》 。
听着这一首首动听的歌儿 , 幻想着那一幕幕和谐美丽的场景 , 我的心不禁在问:是什么让孩子对玛利亚的态度有如此之大的转变呢?(从捉弄玛利亚到认玛利亚做妈妈)答案就是:爱的教育 。是爱让孩子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和爱心的回报 。设想:假如玛利亚也像前十二位家庭教师一样对孩子们 , 那么结果不难想象——她也会被赶走 , 成为第十三位失败的教育者 。可是 , 她并没有那么做 , 相反她对于孩子充满爱心:当孩子们用癞蛤蟆和松球捉弄玛利亚时 , 她不但没有生气 , 还很理解孩子们;当丽萨从她的窗户外爬进来的时候 , 她不但没有责备丽萨 , 还为丽萨作“掩护”……她没有批评孩子们 , 却让孩子们一个个心怀悔意 , 后来竟被感动的哭了 。看!这就是爱的教育!是玛利亚的努力换来了孩子们对她的依赖 , 上校对她的信赖以及上天对她的眷顾 。如此可见 , 爱的教育是多么伟大!
除此 ,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大自然中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地和碧绿的蓝天做背景 , 而玛利亚天性快乐无比 , 令人回味无穷 。细细品味 , 这不正是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平、向往爱的感情吗?
以后 , 每当我看到有关和平与爱的主题作品 , 总会不由地想起玛利亚和孩子们唱着歌 , 奔跑在草原上的情景 。这时 , 我总会被爱所感染 , 变得欢快起来……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三
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 , 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一时 , 那时觉得它好看有趣 , 特别是剧中的女主角—修女玛丽娅 , 这是一个人见人爱 , 花见花开的善良活泼之人吧 。所以看了这部戏后 , 许多人都会对她留下特别深刻的影响 。但是上周的影视文学课上 , 再次看到这部戏时 , 还是会被玛丽娅所吸引 , 同时也被剧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所打动 。
玛丽娅在修道院中总是做出一些令人无法思议的事情来 , 这也正是她对于自由 , 自然的向往 。戏剧一开始展现的大自然风光 , 不仅为描写玛丽娅做了铺垫 , 而且也突出了这部戏局的主题 ,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玛丽娅在得知去做家庭教师时 , 一开始觉得那是挑战有些不安 , 但是后来她用歌声表达出了面对挑战的决心 。从这里 , 我们看到了不仅是一个爱自由 , 爱自然 , 又更是敢于挑战的人 。所以在面对冯·特拉普上校的七个孩子时 , 她不仅没有学他们父亲那套严厉的管教方法 , 而是用自己的真诚与耐心 , 教孩子们打开心扉 , 学会用歌曲表达情感 , 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 从叛逆的孩子逐渐转向懂事乖巧 , 或许这正是玛丽娅的教学的成功之处吧 。
冯·特拉普上校是一位严厉又慈祥的父亲 , 在其身上 , 我们看到的不仅使他对子女的爱 , 而且还有其对祖国的爱 。戏剧开始就以严父的形象让人既觉得严肃又好笑 , 这位父亲显然用起军纪来管教自己的孩子 , 看到孩子们在其管教下队列整齐出场的画面 , 令人既笑又怜 。孩子们显然已经失去了同龄孩子该有的生活方式 , 被父亲的这种特殊的爱压抑着 。但是但我们看到当冯·特拉普上校从维也纳回来 , 看到孩子们在玛丽娅的带领下做出的各种荒诞事件时 , 他很是生气地解雇了玛丽娅 , 但是 , 当听到孩子们的歌声 , 当看到孩子们精心为南爵夫人献唱的歌曲时 , 冯·特拉普上校改变了主意 , 开口挽回了玛丽娅 。从这里可以看出冯·特拉普上校是一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父亲 。当看到孩子们在唱歌时 , 冯·特拉普上校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 , 由此可见 , 他尘封的心已被打开了 , 久违的爱已被激起 , 当玛丽娅提议他献唱一曲和孩子们的邀请时 , 他唱起了《雪绒花》这曲对子女的爱的赞歌 。在剧末 , 他再次唱起《雪绒花》 , 这时我们可以看出这已经不仅是对儿女的爱了 , 这已经升华到对祖国的爱了 。所以在冯·特拉普上校身上 ,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多方面的爱 , 对儿女 , 对爱人 , 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爱 。
声明:本文是由网友投稿,文中所阐述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的立场。
来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a/2020/1126/00132985.html
标题: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最新范文(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