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风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 。人们此时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活动就逐渐成为元宵节特有的习俗 。
吃元宵是庆祝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元宵,又叫汤圆、圆子 。宋朝时,人们见之煮熟后浮于水面,就称之“浮圆子” 。这些名称与“团圆”
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史籍中有关元宵的记载很多,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介绍汴京城过元宵节时市场所卖的食品时写道:
“市人卖玉梅……科头圆子、拍头焦镦 。惟焦镦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旋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也 。”其中的“科头圆子”、“拍头焦镦”就是元宵的品种之一;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镦柏……十般糖之类 。”其中,“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元宵,“镦柏”可能是油炸的 。北宋之前的元宵是实心无馅的,煮熟之后再以白糖、蜜枣等配食 。南宋始有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 。此后,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 。比较特别的是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被称为“五辛元宵”,有勤劳、长久、向上的含义 。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活动,民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谚语 。故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燃灯,最初是为了弘扬佛法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情(yin)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ji6)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目良辰 。于是,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又流传到民间 。汉时张灯仅一晚 。到了唐朝,国家规定元宵节当天及其前后各一天为法定节日,官府也停止办公,放灯三天 。除了时间延长外,唐代灯市的规模也令人吃惊 。唐开元年间的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其中包括二十间房屋那么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型灯楼 。难怪唐朝诗人崔液做出“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咏叹 。宋代,元宵放灯时间延长到五夜 。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宋都汴京必是火树银花、灯火辉煌 。其花灯品种除了一般的之外,有人别出心裁,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然后“逐时放下,如瀑布状”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放灯时间延长为十天,从正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七,并增设了戏曲表演 。清代,虽然燃灯期限被缩短成五天,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喧闹红火 。直到今天,元宵灯会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
在冰雪满地的北方,人们还利用自然,雕刻制作出晶莹剔透的冰灯 。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
猜灯谜是伴随着元宵灯会的兴越而流行的又一项活动 。灯谜,就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 。由于灯谜很难猜中,就像很难用箭射中老虎一样,所以灯谜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 。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游士为游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常常把本意寓含在隐语之中来暗示 。这种隐语当时叫“度(s6u)辞”,便是谜语的前身 。猜灯谜作为元宵节的一项游戏始于南宋,人们把谜条系在花灯上,让游人在赏灯的同时进行猜射 。明清时期,猜灯谜的活动也十分流行,明清时代的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对“猜灯谜”都有所描写 。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谜格多达几百种,常见的谜格包括粉底格、秋千格、谐音格等 。灯谜的谜面往往要注明用什么格 。给猜射者一些启发和提示 。制灯谜者的奇思妙想,往往令人拍案叫绝 。比如:焉哉呼也(打四书句一),其谜底是“失之者鲜矣” 。意思是,之乎者也矣焉哉,这几个文言文常用字中,只有“焉哉呼也”,失(没有)“之”、“者”,鲜(少)“矣” 。
声明:本文是由网友投稿,文中所阐述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的立场。
来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a/2020/1126/00132914.html
标题:元宵节的风俗|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_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