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喷嚏导致骨折?预防骨质疏松听听专家怎么说


【|打个喷嚏导致骨折?预防骨质疏松听听专家怎么说】
|打个喷嚏导致骨折?预防骨质疏松听听专家怎么说
本文插图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症状?为什么骨质疏松症表现为肌肉而非骨头疼痛?喝碳酸饮料会导致骨质疏松吗?从年轻时补钙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吗?针对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 , 采访人员采访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邓薇和北京积水潭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张昊华 , 请听他们的解答 。
摔了一跤造成骨折 , 打个喷嚏导致骨折……出现这些情况时 , 您很有可能患上了骨质疏松症 。 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 , 截至2009年 , 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 , 2.1亿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 。 “寂寞的疾病”——骨质疏松症已经离我们不远 。
“骨质疏松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 得了骨质疏松 , 往往到骨头受伤断裂或者骨折时才会发现 。 因为它早期无症状 , 被称为‘寂寞的疾病’ 。 ”专家指出 ,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 , 引起骨脆性增加 , 因此容易发生骨折 。 人体内骨头最主要的两个细胞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 人体骨骼的新陈代谢就像是盖房子 , 老的砖头有破损老化开裂 , 是先由破骨细胞来拆除 , 再让成骨细胞来分泌胶原配合钙磷等矿物质形成新的砖头来填补拆除的部分 , 这样人体骨质维持的新陈代谢才能平衡 。 如果胶原和矿物质不够 , 破骨细胞只拆不盖 , 平衡被打破 , 就会造成骨流失 。 “只有出现疼痛或发生骨折等症状 , 才是真正的骨质疏松症 。 ”
骨质疏松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 原发性是指因经绝后、老年性、特发性(8岁至14岁)引发的骨质疏松症 。 继发性是指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软化症、成骨不全、饮酒或者乙肝等引起骨质疏松症 。 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 , 身长缩短、驼背 , 骨折等 。 专家介绍 , 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 , 表现为对称的疼痛 , 全身疼 , 多见腰背 , 同时肌肉抽筋 , 久站久坐后疼痛加剧 , 休息可缓解 。 之所以疼痛是因为患有骨质疏松后 , 骨头周围的肌肉代替骨头来承重 ,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肌肉疼痛 。 身长缩短、驼背等多在疼痛后出现 , 随着年龄增长 , 骨质疏松加重 , 驼背曲度加大 , 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 , 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 , 身长平均缩短3厘米至5厘米 。
为什么骨质疏松偏爱绝经后的女性?这是因为女性进入绝经期后 , 卵巢功能开始走下坡路 , 体内雌激素水平会骤然下降 , 从而导致骨代谢失去平衡 , 骨量开始丢失 , 慢慢地就会出现骨质疏松 , 患者还容易出现骨折 。 而男性的雄激素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 。 喝碳酸饮料会导致骨质疏松吗?专家指出 , 碳酸饮料除了含有较多磷元素 , 会影响钙质的吸收进而导致骨量流失之外 , 喝大量碳酸饮料的人往往奶制品摄入远远不足 , 所以钙的来源也被限制了 , 导致膳食钙摄入量不足而引起钙缺乏 。 只要从年轻开始补钙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吗?专家表示 , 补钙并不能完全预防骨质疏松 。 因为从钙到骨头要受很多因素影响 , 如钙磷、AKP、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PH等 , 单纯的补钙是没有效果的 。
提高骨峰值为什么可以预防骨质疏松?骨峰值即一生中最高的骨量值 , 人的骨量好比一个银行 , 提高骨峰值就相当于年轻时在银行里存足够的钱 , 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 。 一般25岁至35岁之间的骨量是人的骨峰值 , 它取决于遗传因素(70%至80%)和环境因素(20%至30%) , 前者不能改变 , 后者证实与自幼钙进量和运动密切相关 。 所以 , 从小就应多吃一点富含钙的食物 , 如牛奶、奶制品、豆制品、深色蔬菜等 , 争取获得理想的骨峰值 。 足量的钙补充对成年后的骨量丢失减少也有作用 。分页标题
怎么才能提高骨峰值呢?专家指出 , 合理膳食、营养均衡、不偏食 。 这里必须提到三种物质:钙、维生素D、胶原蛋白 。 芝麻酱、虾皮、牛奶奶酪是含钙前三的食物排名;鱼肝油、深海鱼类、动物肝脏是富含维生素D前三的食物排名;鱼皮、猪皮、猪蹄是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 多晒太阳才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 因为阳光、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下的7-脱氢胆固醇转换成维生素D , 晒太阳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吸收维生素D 。 晒太阳的季节、时间、时间段也很讲究 , 11月份至次年2月份 , 由于太阳光线不强 , 效果不佳 , 所以不建议通过晒太阳帮助维生素D吸收 。 在3月份至5月份、9月份至10月份每天晒30分钟至60分钟 , 6月份至8月份每天晒20分钟至45分钟 , 时间段为每天10:00至15:00晒太阳效果最佳 。 晒太阳时 , 脸上可以涂防晒霜 , 防止引发皮肤病 , 四肢则可以裸露 。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