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电力足,信心满!昔日穷山沟变身“聚宝盆”

从宣威县城向西 , 沿着蜿蜒的山路 , 驱车约40分钟左右 , 便来到业肥村委会 。
这是一个处于大山深处的行政村 , 各村民小组分散于山间的各个角落 。复杂的地形地貌 , 造成这里先天的发展劣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外面世界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 , 这里的生活状态却如村民身处的大山 , 多年不变 。
近年来 , 伴随着当地电网建设的推进 , 村民的生活开始一天天改变 , 昔日的穷山沟 , 正在演绎着一个个致富的故事 。
沟底的梦想
在业肥村委会 , 上任家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村子背后的山顶上 , 宣威至会泽的国道公路蜿蜒而过 。24小时都能听到汽车轰鸣声的村民 , 到达公路边却需要一个多小时 。村子到公路之间 , 是一道近乎壁立的悬崖 。要前往村子 , 需沿着悬崖边的一条马牛车路 , 去全程下坡 , 回一路爬山 。
“老祖宗原来住在业肥三家村 , 家里的茅草屋被火烧了后 , 就把家搬到了这个山沟沟 , 据说是因为这里的土肥 。”58岁的任菊花说 。
在四代人、200多年的时光里 , 外面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而上任家村却与世无争 , 蜷缩在山沟里蹒跚发展 。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 , 市场经济点燃了村里年轻人致富的热望 。全村人开始了奔小康的奋斗路 。
40多岁的李兴江 , 早年常到福建等沿海城市打工 。今年因疫情无法外出后 , 索性买来鸡苗孵化机、钢磨、青饲料粉碎机 , 养了200多只鸡 。因大山的自然生态 , 他的鸡引起了消费者的兴趣 。
【村里|电力足,信心满!昔日穷山沟变身“聚宝盆”】“首先还有点担心销售问题 , 结果才养了2个来月 , 订购的电话就打了10多个来 。”李兴江说 , 在贵州威宁和宣威县城的朋友看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后 , 一传十、十传百 , 马上就把他大山深处生态鸡的品牌打响了 。今后 , 他再也不打算外出了 , 而是留在村里创业 。
谈及自己养鸡的初衷 , 李兴江说 , “主要还是考虑到电网建设 , 无论是鸡苗的孵化 , 还是后续喂养过程中的食料 , 都离不开电力 。”
而村里 , 去年刚刚完成电网改造 , 新架设了250米10千伏线路和500米400伏线路 , 新安装了一台容量50千伏安的变压器 。
田家梁子的变迁
“要在前些年 , 每到旱季 , 我们村里连鸟喝的水都没有 。”在业肥村委会田家梁子 , 村民李正兵始终忘不了曾经的艰辛 。“全村100多户人家 , 几乎家家都有水窑 , 到了旱季 , 喝有根水便成了村里的奢望 。”
如今 , 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打了机井 , 利用水泵从100多米深的井里把水抽起来 。同时 , 还在约2000米远的河边安装线路 , 把水抽到村旁的地里灌溉作物 。
“水因电而来 , 村因水而富 。”村民朱乔玉之前在集镇上开了个铺面 , 经营了17年 , 专门卖摩托车、拖拉机、微耕机 , 挣得不少钱 。
2018年以来 , 村里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启动 , 架设了新的10千伏线路和400伏线路 。原来容量50千伏安的变压器升级为160千伏安 。
看到村里电力有了保障后 , 朱乔玉回到村里 , 建起了大型养牛场 。现在 , 仅仅一年时间 , 养殖规模已发展到80多头 , 净收入80多万 。
她的养殖场内 , 几乎无处不用电 , 除了扎草料、磨面外 , 养殖区还安装了地热 , 冬天用电机为牛舍加热 , 夏天则用风扇散热 。
“整个养殖区内 , 1天就要1吨草料 , 10天就要1吨包谷面 。如果没有电力的支持 , 根本发展不起来 。”朱乔玉说 , 在养殖场发展的过程中 , 供电部门尽心尽责 , 想尽一切办法帮她们解决用电问题 。还经常安排人员到她的养殖场走访 , 了解用电需求 , 宣贯电费优惠政策 。
“只要遇到用电问题 , 打电话去 , 供电所准安排人来处理好 。好多时候遇到下雨下雪的情况 , 但他们也总是在最快的时间里赶来帮忙处理 。”
“以前 , 我们村穷得很 。自从各种产业发展起来后 , 四五十万的车在村里不时遇到 , 70%以上的人家都有价值10多万的车 。几乎家家都住上了楼房 。原来 , 天晴一身灰、天阴一身泥的田家梁子 , 村里的道路已经全部水泥硬化 , 无论下再大的雨 , 出去一趟回来 , 鞋子上半点泥浆都不会沾到 。”李正兵说 , 他在村委会当村干部的20多年时间里 , 一直想着带着村民发展产业 , 但因村里的条件差 , 最终没能完全如愿 。村里电网改造后 , 养殖产业和石料加工已成为全村人的主要行业 , 不少人家都形成规模达几十甚至上百的牲畜 , 一些村民甚至依靠产业 , 成为身家七八百万的老板 。分页标题
云南网采访人员 杨之辉 通讯员 杜明彦 崔冬菊 尹正功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李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