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热捧宋仁宗背后反映了什么

证券时报【想入非非】远眺时间长河的上游 , 我们看到了什么 , 其实也取决于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自身状态 。蔡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这是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奇提出的观点 。 原意大概是指“只有当前的精神活动与感情体验和历史重合之时 。 人们才能认识历史 , 从而对历史进行解说” 。举个例子 ,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 在因循守旧的大多数朝代都是负面的 , 唯有进入20世纪之后 , 中国人意识到必须以自身变革应对全球化潮流 , 对王安石的评价才变得正面起来 。另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是站在变法反面的宋仁宗赵祯 , 元代编撰的《宋史》为了照顾南宋遗民的情绪 , 对他的评价算得上温情脉脉 , 一边承认他在内政外交方面都没什么亮点外 , 另一边却又评价宋仁宗在位是“忠厚之政” 。但后世史学家一般不买他的账 , 大都认为宋仁宗是个平庸之辈罢了 。 遗憾的是 , 历史学家向来不真正掌握对历史的解读权 。近20年来 , 随着网络时代兴起 , 网红文化学者们往往不顾史料 , 把宋仁宗吹捧为唐太宗之外的另一种“明君” , 尤其让人莫名其妙 。从史料看 , 在宋仁宗在位时 , 他在治国方面的举止失措经常被臣子们指责 , 著名的“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大弊病 , 就是在他执政期间凸显出来的 。 后世更统计在北宋167年时间里 , 共发生民间“变乱”142起 , 平均每年0.85起 。 而仁宗在位的42年里发生了60起 , 平均每年是1.43起 。所以当时欧阳修才会说:“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 , 一火强如一火 , 天下祸患 , 岂不可忧!”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 , 宋仁宗的形象在他死后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 由于王安石变法得到皇权的支持 , 反对变法的旧党为了和“宋神宗-王安石”这一政治联盟对抗 , 又抬出宋仁宗这座大神来和变法派打擂台 , 企图用“先帝之法”来压倒“祖宗之法不可守” 。从这个时代开始 , 文人笔记中对宋仁宗的美化越来越多 , 诸如“半夜想吃羊肉却为了节俭忍住不说”之类的掌故被“塑造”出来 , 虽然官方记录显示仁宗作为皇帝远远算不上节俭 , 宫廷开支远超前代 。 但愿意认真看史料的人又有多少呢?而宋仁宗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网络上推崇的“千古名君”的原因为何?一方面 , 我们这个时代提倡政治人物有“亲民接地气” , 文人笔记里的宋仁宗故事无论真假 , 不可否认更好流传 , 大众也愿意听到一个“亲民的好皇帝”故事 , 这大概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 , 由于宋仁宗皇权暗弱 , 反而让当时的名臣士大夫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 。 例如包拯刚正不阿的破案故事背后 , 其实是皇帝对后戚们的纵容 。在后人看来 , 北宋中后期的人物 , 数量众多且富有个性 , 苏轼的文采风流 , 范仲淹的高洁志向 , 包拯的明断是非……每个人都有一筐故事值得津津乐道 。 那个时代的人无意中呈现出来的“人杰辈出与文化多元” , 都被归功到了宋仁宗个人身上 。原因之三 , 大概是源于我们当代人对和平生活的眷恋 , 宋仁宗在位42年不怎么折腾 , 虽然并未像汉武唐皇那样开疆拓土 , 甚至为了避免战争对敌国做出经济让步 。 但他却保持了国内的大体和平(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 这也让21世纪初享受了长久和平的中国人倍感认同 。历史就是过去与现在无休止的对话 。 远眺时间长河的上游 , 我们看到了什么 , 其实也取决于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自身状态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