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

(一)1990年夏 ,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草坪上 , 一个瘦削的中国青年 , 戴一副厚重的近视镜 , 神情坚毅而又复杂 。 他叫常兆华 , 山东人 。 三年之前 , 24岁的他刚拿到上海机械学院动力工程系的博士学位 , 便奔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继续攻读生物科学系 , 成为当年国内为数不多的“美漂” 。同年3月 , 跨国公司德州仪器的老员工张汝京刚满42岁 。 十多年大刀阔斧的商业操作 , 给他留下了一个名震北美的江湖绰号——建厂狂魔 。 但他似乎不在意这些评价 。 他更想知道 , 未来的自己还能创造什么奇迹 。 因为一个叫杰克·基尔比的美国科学家 , 张汝京的行业领路人 , 早已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块集成电路 。而在一万四千公里以外的上海 , 3月的梧桐树刚刚冒出新芽 , 34岁的舒榕斌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 , 迎着微寒的空气 , 赶往华山路上的办公室 。 身为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国际部主任的他当时并不知道 , 仅仅在几周以后 , 自己将踏上一趟特殊的人生旅程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 , 常兆华、张汝京、舒榕斌这三个性格迥异 , 禀赋不同的男人 , 就会知道自己未来的三十年 , 也是人生最美好的三十年 , 会被同一个地方所“牵绊” , 所“挂念” 。这个地方叫浦东 。今年 , 浦东30岁了 。 中国人喜欢用而立来形容三十之龄 , 这恰是最好的年纪 , 有历练、有经验、有胆识、也有干劲 。不过 , 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 , 三十而立似乎不再那么“新”了 。 当30岁的90后女生 , 开始自嘲自己是“老阿姨”时 , 30岁的浦东还能继续叫“新区”吗?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二)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 , 浦东的历史是从1990年开始的——那一年 , 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方针 , 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 然而 , 如果把眼光放在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来看 , 浦东这一方水土早已有之 。浦东是一块年轻的从大海中生长起来的土地 。 步入近代 , 伴随着上海开埠 ,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浦东跨进工业文明社会 。 新中国成立后 , 浦东更是迈进了新的历史阶段 。 1958年 , 浦东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划名写进了中国行政地图 。 然而 , 仅过了3年后 , 1961年浦东县就撤销了 , 农村地区并入川沙县 , 城市地区分别成为杨浦、黄浦、南市区的部分 。 浦东之名从地图上消失 。真正的命运转折点发生在1990年 。 那一年 , 邓小平第三次在上海过春节 , 他留下一句话:“浦东开发晚了 , 但还来得及 。 ”世上许多生命的孕育都伴随着阵痛 , 浦东亦然 。 现在几乎每个上海人都知道 , “宁要浦西一张床 , 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典故 。 今天看似笑话 , 当年却藏着更深的心酸 , 要知道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在全国排名倒数 , 在浦西所谓“寸土寸金”之地 , 多少家庭几代人挤在一个小小的亭子间 , 一个人方便时 , 一家人需要出门避一避 , 人们调侃 , “难怪上海弄堂里总是这么热闹 , 人山人海 。 ”
3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
1980年的烂泥渡路 , 即今天的陆家嘴环路 。即使居住空间如此逼仄 , 大多数上海人还是不愿去浦东住大房 , 浦江两岸之间的差距 , 远远宽于一江春水 。据笔者同事、一位40多岁阿姨回忆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她在浦西繁华路段上的向明中学念书 。 严厉的班主任老师 , 不允许学生迟到 , 不管你是住在天山新村还是曹杨新村 , 但对班里两个住在浦东的学生网开一面 , “浦东实在太不方便了 , 要乘摆渡船、要过隧道 , 他们迟到可以原谅 。 ”这就是1990年的上海 。 当“浦东新区”这个名词横空出世时 , 没有人会奇怪讶异 , 这个地方太需要耳目一新的动作了 , 这座城市太需要全新的空间来振兴了 。(三)神奇的是 , 早在100多年前 , 就有人预言了浦东新区的诞生 。如果历史上真有预言家的话 , 清末医士陆士谔算一个 。 他生在今天的青浦区朱家角一带 , 17岁开始学医 , 27岁变成了当时沪上知名的医生 。陆士谔虽通于医理 , 却偏偏痴于写作 。 1910这一年 , 他32岁 , 一本取名《新中国》的小说横空出世 。书中想象了100年后 , 也就是2010年 , 上海浦东将举办万国博览会 。 那时上海的租界早已收回 , 马路异常宽广 , 洋房鳞次栉比 , 浦东也已开发 , “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 。 而为了方便市民参观万国博览会 , 上海建成了浦江大铁桥和越江隧道 , 还造了地铁 。这书在当年未能走红是有道理的 , 备受屈辱、国将不国的时代 , 这样的愿景有如痴人说梦 。 只有站在今天的时点回看 , 才能感受它的奇妙之处 。 大桥、高架、地铁、世博、浦东开发……古人竟都未卜先知 。只不过 , 现实远比想象还要精彩 。浦东开发后不久 , 在浦东金桥投资的日本巨商藤田一宪应一位中国采访人员邀请 , 写下短文:浦东开发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 , 我们这一辈可能看不到浦东新城的美姿 。分页标题
3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
1990年5月3日 , 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 , 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 。藤田比起陆士谔 , 想象力显然要差一些 。 事实上 , 浦东开发开放的前5年里 , 超乎寻常的发展势能已经凸显 。一位学者回忆:1990年 , 浦东的GDP是60亿 , 财政收入6000万 。 开发浦东时正遇到制定“八五”计划 。 市府浦东办搞计划的同志反复讨论 , 最终定下五年400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 整个上海胆子更大 , 定下1200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 是“七五”计划的6倍之多 。“八五”计划最终执行的结果则令世界跌破眼镜 , 五年时间 , 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4000亿 , 浦东超过800亿 , 比计划翻了一番 。如果把今天的数字拿来和30年前作比 , 恐怕藤田还要为自己的保守拍大腿 。 到去年底 , 浦东地区生产总值在1990年60亿元基础上 , 增长了210多倍;财政收入从1993年的11亿元增长到4316亿元 , 增长了380多倍!莫说大桥、地铁 , 浦东有了全世界一流城市该拥有的一切 。似乎罗马一天建成了 。(四)但显然 , 浦东不是罗马 。1990年4月的一天 , 舒榕斌被领导叫到办公室 。 “组织上定下来 , 你被抽调到浦东开发办 。 ”年纪轻轻的舒榕斌脑子里还有过一丝思想斗争:自己对经济信息工作已经很熟悉 , 正在干事的兴头上;更关键的是 , 浦东 , 听起来就太远了 , 别说骑车了 , 坐公交都不知道要多久才到 。然而 , 1个月后 , 他就坐在了浦东大道141号的办公室 。 同一批来的还有其他17名市里相关委办的同志 。 人们称他们为 , 浦东开发“十八勇士” 。1996年3月 , 浦东第一波外资企业落户进入高潮 。 同一时间 , 国家对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正式批复立项 。 这一当时中国电子工业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达到100亿元)的国家项目 , 业界称为“909”工程 。张汝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 “入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 。 2000年8月 , 距离华虹NEC厂房不远处的张江路 , 中芯国际在这里打下第一根桩 。1998年 , 张江一幢厂房里 , 从美国回国创业的常兆华创立了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 在那个微创手术在国内还处于“新奇玩意”的年代 , 常兆华要带领手下的员工 , 从生产中国第一根球囊导管、第一个裸支架、第一个药物支架开始 。新人新事 , 还有新的挑战 。“勇士”舒榕斌来到浦东后发现 , 这里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 其中之一是 , 钱从何处来?早在1986年 , 在上海城市西面 , 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 。 两年后的8月8日 , 一位名叫孙忠利的日籍华人以2805万美元的价格获得虹桥26号地块1.29公顷土地50年的使用权 。 这是改革开放后新中国首次试点土地批租 , 参与当时土地招标文件起草、负责英文翻译的是个香港人 , 不到34岁的梁振英 。
3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
1988年3月15日 , 时任仲量行合伙人的梁振英(右二)到访上海 。摄影:朱德茂但“虹开发”的土地批租模式并不能让“浦开发”们直接“抄作业”:虹桥的开发面积只有0.652平方公里 , 浦东是它的536倍以上 。 “舒榕斌们” , 必须尽快想到办法 。而摆在创始人张汝京面前的 , 是缺少专业半导体制造设备 , 更缺乏大量先进制造业人才的现实——经历漫长的真空期后 , 此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 , 几乎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 。常兆华则需要探索 , 如何让中国企业真正拥有强而有力的自主创新力 , 从零开始摆脱对国外产品的依赖 , 尽管那条路看上去山峦重重 。(五)面对挑战的 , 又何止是常兆华、张汝京、舒榕斌 。 浦东30年就是接受挑战的30年 。有意思的是 , 事后人们回忆过往 , 记住的常常是那些热血岁月里发生的趣事和轶闻 。有一张浦东老照片颇为经典:一幢雄壮威武的高楼前 , 漫天彩色气球飞舞 , 极具90年代质感的彩色氢气球拖拽着巨大的白色竖排条幅 , 上面一溜红色的宋体大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迁址浦东新区 。胶片没有还原出的 , 是照片正中央的一只活羊 。 1995年6月18日 , 央行上海分行迁址浦东这天 , 浦东作为“婆家” , 送给对方一只雪白的小羊 , 寓意人民银行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 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邵煜栋后来回忆 , 为了让这只小羊“得体”地出现 , 不“坍台” , 浦东的工作人员特地去商场买了两双婴儿袜——给羊穿 , 还用了飘柔洗发水——给小羊洗澡 , 最后喷了法国香水 , 挂上喜庆的红绸 。分页标题
3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
喏 , 就是这只羊
3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
老照片是这张——找得到小羊在哪里吗?90多位行长、300多位贵宾在庆祝会 , 轮流抱了那只小羊羔 。 这个动作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 第二天 , 法国的《费加罗报》上就登出了新闻:“中国的领头羊到了浦东 。 ”这就是浦东独有的智慧 。 20世纪90年代 , 浦东在试水“小政府 , 大社会”这一管理模式创新时也曾遇到不少困难 。 比如 , 当时仅川沙县就有1400名公务员 , 但1993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时 , 仅设10个部门 , 编制只有800个 , 也就是后来俗称的“800壮士” 。 川沙只能留下300个公务员 , 另外1100人都需要另谋出处 。机构精简、人员压缩 , 跟上海其他区县相比 , 精简了81%的机构和人员构成 , 有国务院领导对浦东的负责人说:“你们要戴着钢盔顶住” 。为了陆家嘴核心区出形象 , 浦东一共召开过两次10多个国家30多位专家参加的国际规划研讨会 , 讨论稿出了17轮 , 最终才完成规划 。建一个140公顷中央公园 , 浦东邀请了来自美、日、德、法、英、中6国的设计师 。 最终选用的英国团队 , 曾为了方案骑着自行车逛遍上海所有的公园 。站在地球仪边思考 , 是出自浦东的名言 , 但当时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浦东是世界级的开发 , 需要世界级的营养 。 “吃榨菜泡饭 , 能强壮吗?喝太平洋的水 , 吃牛肉 , 就壮了 。 ”还有一句话 , “吃牛肉不是为了变成牛 , 而是为了强身健体 。 ”原来 , 浦东要用世界的智慧 , 滋养一座新城的未来 。时隔这么多年 , 人们说起浦东开发开放 , 还会对这些故事津津乐道 。 仿佛它们有强大的魔法 , 能穿越时间 , 在历史的磨洗中变得越发透亮澄明 , 又好似它们会生根 , 扎进人的心底 , 就开始播下记忆的种子 , 让你一直着迷难忘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 。 很难说清楚 , 只能说真正的浦东是活在这些故事里的 , 也会在这些故事里一步步走下去 。
3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
张江微创 , 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研发微创医疗设备副本 。徐网林 摄(六)30岁的浦东 , 还能叫“新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在于时间 , 而在于还有没有故事被人所铭记 , 还会不会有趣事被人所传颂 。迎风而立 , 如果能不断创造新的传奇 , 浦东就永远会是“新区” , 因为它乘着时代的风而行 。电子行业不知张汝京 , 犹如电商行业不知马云刘强东 。 起步于浦东 , 20年间张汝京单凭一己之力 , 把落后的中国拽进了最尖端技术的芯片赛道 。经历了三起三落创业历程的张汝京到今年已经72岁了 。 2018年 , 70岁的张汝京第四次创业 , 建立了新的集成电路公司 , 集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三个环节 。 很多认识他的人都说 , 张汝京和50岁时没什么区别 。 如果一定要说变化 , “大概是外貌变了” 。4年前 , 舒榕斌到了法定退休年龄 , 主动从外高桥董事长的岗位上辞职 。 外高桥发布公告的当晚 , 舒榕斌短信回复了一位相熟的采访人员6个字:浦东情结永存 。 他从未真正离开过浦东 。 直至今日 , 他仍是媒体的老朋友 , 每每讲起浦东的往事 , 双目炯炯 , 激情满怀 。2020年的夏天 , 在上海浦东 ,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坐在办公桌前 , 给自己一手创立的上海微创公司做了一个“99%+1%”的小结 。常兆华这样写道:“99%”的“尽精微” , 是几十年如一日对完美细节锲而不舍的追求 , 是不分昼夜、分分秒秒对点滴工作的牵挂 , 是坚守初心的定力 , 是对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名利诱惑的抵抗力 , 是对不顾一切贪恋“求高”和“做大”之虚荣心的免疫力;“1%”的“致广大”是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为一体的企业信念、远景和使命 。而就在今年5月 , 这个始终坚守在张江、敢啃“硬骨头”的民营企业家 , 刚刚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 , 他们一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 去成为浦东的一段传奇 。虽然时间不能倒流 , 但敢想敢做敢拼的他们依然还会和浦东一样 , 从骨子里洋溢着年轻的摸样 。风华正茂 。分页标题
3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
陆家嘴 , 1990与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