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映乳山

_原题是:红色基因映乳山
乳山是红色胶东心脏地带 , 被誉为“小延安”后方根据地 。战争年代的乳山 , 人人支援前线 , 村村留有党和军队活动的红色足迹 。70多年前 , 乳山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如今 , 乳山人珍存红色印记 , 传承红色基因 。
1
红色乳娘
今年“七一”前夕 , 纪录片《胶东乳娘》观礼在济南举行 。该片以人物访谈的形式真实展现了二战时期 , 在胶东乳山一带 , 一群哺乳期的母亲无私哺育保护在战争中出生的1223名孩子的感人故事 。
1942年 , 山东频遭日军“扫荡” 。忙于革命的父母将司晓星寄托在胶东育儿所 。为隐蔽安全 , 胶东育儿所的乳儿分散到老百姓家中 , 不满6个月的司晓星被送到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一杨姓地下工作者手中 , 后被辗转委托给村里的姜明真抚养 。
70多年过去 , 姜明真居住的老房子早已被荒草淹没 , 周边也鲜有人居住 。老人生前 , 儿子盖好新房要接她搬过去 , 但她迟迟不肯 。“我要等晓星回来 , 怕搬走了 , 晓星找不到回家的路 。”她说 。
当年 , 为躲避日军 , 姜明真带着孩子往山洞里面跑 , 因为孩子太多 , 怕他们哭闹暴露目标 , 她就把晓星带在自己身边 , 把亲生骨肉留在另外的山洞 。等日军轰炸结束 , 她急忙扒开被炸塌的洞口 , 发现自己的孩子为了找妈妈把手都扒烂了 , 之后不幸夭折 。

|红色基因映乳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游客在胶东育儿所旧址内参观 王凯/摄
从2000年开始 , 退休后的司晓星踏上“寻根”之路 。她身边总放着一个收拾好的箱子 , 里面装着当年育儿所的老照片 , 随时准备出发 。因年代久远 , 司晓星多次寻亲无果 , 她曾郑重写下遗嘱 , 将来把骨灰的一半撒到乳山 , 守在乳娘身边 。
历经15个寒暑 , 踏遍大半个胶东 , 终于在2015年冬季的大风之夜 , 她敲开姜明真的家门 , 却没等到和乳娘见最后一面 。她大声呼喊:“我欠娘一条命啊!是您用自己的骨肉救了我!”
哺育司晓星的乳娘姜明真 , 先后收养4个八路军子女 , 而6个自己的亲骨肉因为战乱、饥荒和疏于照顾夭折4个 。70多年前的那些胶东乳娘 , 大多目不识丁 , 但重信重义 , 都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孩子的爹妈为了打鬼子 , 连命都不要了 , 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的孩子 。”
2
红色觉醒
1938年 , 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在乳山崖子镇崖子村成立“三军”修械所 , 为解决战时装备之需 。多年间 , 胶东先后发展起9座兵工厂 , 制造地雷、子弹、炮弹、炸药、步枪等 , 并配套建立研究室、工业学校等机构 。
兵工厂时常转移 , 每转移到一个新地方 , 乳山当地群众都为之保密 。民兵立即站岗放哨 , 不让消息走漏 , 主动腾出房屋给工厂作厂房、宿舍和食堂 , 把战士工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兵工厂劳动力不足 , 青壮年农民便到工厂抡大锤 , 摇大轮 , 拉风箱 。敌人扫荡时 , 群众与工人们一起埋藏机器设备、埋地雷 。
从1933年北刘伶庄村成立中共胶东特委 , 到1941年“赤色之地”牟海县划定 , 红色印记遍布乳山城乡 , 铭刻着后方根据地党、政、军、群、干各方面力量从觉醒到奋起的历程 。
在嶞崮山沿海革命老区 , 胶东公学驻扎教学 , 鼎盛时期师生员工达600人 , 为革命输送大批党政军骨干力量 。在马石山、垛山胶东心脏地带 , 兵工厂、被服厂、北海银行等众多红色后方保障机构在此孕育发展 。新华制药厂、华东国际和平医院、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 , 以及东海医院等7家革命医院 , 也先后在乳山建立、驻扎 。

|红色基因映乳山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乳山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 , 参加马石山突围战的抗战老 兵赵金林给国网乳山供电公司员工讲述战斗经历 郭绪雷/摄
3
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映乳山】青砖碧瓦 , 鱼鳞瓦房 , 宅院相连 , 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地旧址在乳山市冯家镇北刘伶庄村再次被修缮保护 。
一同被保护的还有革命人物宋绍九故居和两间用来布展红色革命的复旧房 。“听说要修缮胶东特委驻地旧址 , 一些村民自发将老房子里的杂物腾出 , 将家中珍藏的煤油灯、八仙桌、自行车、大柜子等老物件捐赠出来 , 还有一些村民主动出义务工支援修缮工作 。”冯家镇北刘伶庄村党支部书记宋修国说 。
在乳山 , 村民自发保护、支持红色印记修复的事迹枚不胜举 。胶东育儿所旧址修复时 , 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170间房屋征迁工作 , 收集各类实物1650多件 , 以及大量青砖、灰瓦、老式窗户 。
上世纪70年代初 , 乳山启动马石山抗日烈士陵园修建工作 。在山区交通状况差、缺乏现代机械的条件下 , 单靠人抬肩扛 , 仅用2年时间在马石山主峰顶端 , 建成高15米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 并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堂、纪念碑、烈士陵墓及广场 。
为更好还原历史 , 乳山陆续投资数千万元 , 对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修缮改陈 , 对烈士事迹展、纪念碑、英烈录、烈士陵等重新设计布置 , 采用现代化设计和科技手段陈列和展现历史 , 并规划兵工厂等实景展 。
2020年 , 乳山又启动118处红色印记抢救保护利用工作 , 涵盖党组织建立及活动纪念地、红色机构诞生地及驻扎地、武装斗争和战斗遗址纪念地、革命领导人和英烈故居等 。
在筹建专题展馆、复原旧址、挂牌立碑等红色印记分类保护下 , 留存的红色印记活了起来 。一个沿着乳山河、黄垒河“两河” , 藏于岠嵎山、马石山、垛山、昆嵛山、嶞崮山“五山”间 , 依托西部环山路、南部环海路“两路”的红色文化聚集带正辉映乳山大地 。
穿越战争烽烟 , 跨过历史长河 , 红色基因的光芒在乳山愈发闪亮 。
↓↓↓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11期
作者:司伟 王嘉
责编:杨建楠
校对: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