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收获》开放书架 | 毕飞宇: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傲慢与偏见》的题外话
_本文原题:《收获》开放书架 | 毕飞宇: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傲慢与偏见》的题外话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毕飞宇
六十四年的小说史告诉我们——
小说在参与人类的文明史 。 小说在提醒我们 , 所谓的文明史 , 是一部从自我束缚走向自我解放的历史 , 是一部向人类的情感、尤其是人类的情爱致敬的历史 。 一句话: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向着人类的内部驱动退让的历史 。
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
——《傲慢与偏见》的题外话
文 | 毕飞宇
(全文原刊2019-2《收获》)
我今天换一个打法 , 不去具体地分析作品 。 我们就围绕着《傲慢与偏见》这本书 , 说一些作品之外的题外话 , 有时候 , 围绕着一部作品 , 它的题外话也许更有意思 。
本文插图
电影《傲慢与偏见》海报 , 2005
题外话一
私奔
在《傲慢与偏见》里头 , 就小说的线索而言 , 有一条主线:达西和伊丽莎白的自由恋爱 。 在这条主线之外 , 有一个小小的枝杈 , 那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的私奔 。 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下 , 莉迪亚和威克姆是结了婚之后回到内瑟菲尔德庄园的 。 既然他们都结了婚了 , 奥斯丁为什么还要写他们私奔呢?
回到“傲慢”与“偏见” 。 不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 , 而是“傲慢”与“偏见”这两个概念 。 简单粗暴地说 ,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的重点就是两个概念 , 一个是傲慢 , 一个是偏见 。 但是 , 小说不是哲学 , 它没有能力、没有必要对概念加以推导和辨析 , 它所擅长的是描绘 。 具体一点说 , 描绘人物;再具体一点说 , 描绘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 。 我说了 , 小说的主线是达西和伊丽莎白的自由恋爱 , 那么达西是什么性格呢?害羞而又善良 。 因为害羞 , 达西的行为缺乏准确的表现力 , 在他人的眼里 , 他的害羞类似于傲慢;伊丽莎白同样善良 , 却活泼 , 有失于轻浮和草率 , 这样的性格容易陷入偏见 。 概括起来说 , 《傲慢与偏见》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貌似傲慢的达西并不傲慢 , 伊丽莎白也消除了自己的偏见 , “公主与王子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 ”
达西不傲慢 , 这是《傲慢与偏见》的主旨内容 , 是小说的内驱;另一半 , 也就是伊丽莎白的自我修正 , 她消除了偏见 , 这同样构成了《傲慢与偏见》的主旨内容 , 是小说的方向 。
如何能体现达西“真的”不傲慢呢?伊丽莎白的妹妹 , 莉迪亚 , 她出场了 。 因为天性里的放荡 , 她和同样放荡的青年军官威克姆私奔了 。 达西在这个要紧的关头站了出来 , 作为一个体面的、高贵的富家子弟 , 达西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身份 , 他东奔西走 , 花时间、卖力气、还出钱 , 最终让威克姆和莉迪亚结婚了 , 他挽救了伊丽莎白一家的声誉 。 通过莉迪亚的私奔 , 达西确立了他真实的性格:热情、乐于助人、体面、慷慨 , 还有谦卑 。 奥斯丁描写莉迪亚私奔的原因就在这里 。 通过这一个枝杈 ,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告诉她的读者:私奔是可耻的 。 补充说一句 , 《傲慢与偏见》写于1796年至1797年 , 1813年出版 。
本文插图
电影《包法利夫人》海报 , 2014
那我们就沿着私奔这个话题继续下去吧 。 四十四年之后 , 也就是1857年 , 在英国的对岸 , 法国 , 一部堪称小说教材的伟大作品出版了 , 它叫《包法利夫人》 。 这本书写了一个叫艾玛的女人 , 因为受到浪漫主义小说的影响 , 她在婚后一直想做一件事 , 也就是私奔 。 艾玛很不幸 , 她的私奔没能成功 , 最终 , 她服毒自尽了 。 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序言告诉我们 , 《包法利夫人》取材于现实 , 夏尔·包法利的原型是福楼拜父亲那家医院的实习生 , 他叫德拉玛 。 1837年 , 德拉玛第二次结婚 , 他娶了一个十七岁的、名叫德尔芬的乡下姑娘 , 这个乡下姑娘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 她在婚后搞过两次婚外恋 , 1848年的3月6日 , 德尔芬在倾家荡产之后 , 选择了自杀 。分页标题
福楼拜就是以这个故事作为蓝本写成《包法利夫人》的 。 老实说 , 虽然我多次认真地研读过这部小说 , 这部小说究竟说了什么 , 我到现在都没有把握 。 也许这正是这部小说伟大的地方 。 虽然小说取材于一个“不道德的女人” , 可是 , 透过《包法利夫人》 , 我们看不出福楼拜的立场 , 他极度地克制 , 耐着性子呈现 。 福楼拜最终留给我们的 , 是唏嘘 , 是喟叹 , 是一言难尽 , 还有荡气回肠 。
干脆 , 我们就沿着私奔这个话题再说几句吧 。 1877年 , 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出版后的第二十年 , 一部同样可以当作小说教材、同等伟大的小说出版了 , 《安娜·卡列尼娜》横空出世 。 我想说 ,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的内容要比私奔宽阔得多 , 但是 , 我们不能否认 , 它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和私奔有关 , 那就是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婚外情 。 事实上 , 安娜的结局比艾玛惨烈得多 , 最终 , 不是砒霜 , 而是一列火车碾压了安娜激情澎湃的身体 。
一口气说了三个私奔 , 一个重要的问题浮现出来了 。 这个重要的问题可以体现为孩子一般幼稚:莉迪亚、艾玛、安娜 , 她们是“坏人”么?
我们首先来看莉迪亚 。 在小说的内部 , 莉迪亚未婚 , 她私奔的男友威克姆也未婚 , 她们的私奔最多只是“没办手续” , 问题并不严重 。 但是 , 在《傲慢与偏见》里头 , 奥斯丁清晰地告诉我们:莉迪亚是一个标准的“坏女人” , 她和威克姆的存在只有一个作用 , 证明达西是一个“好人” 。
艾玛的问题则比较严重 。 她已婚 , 还是一个母亲 , 她的情人可不是一个 。 艾玛是那种和“多名异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的女人 。 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 , 福楼拜并没有确立作者的道德高地 , 他没有审判艾玛 , 更没有宣判 。 我们这些做读者的固然不会认为艾玛一心想私奔而觉得她光荣 , 可我们这些做读者的也没有觉得艾玛想私奔就一定可耻 。
本文插图
电影《安娜 ·卡列尼娜》剧照 , 1997
安娜的问题同样严重 。 已婚 , 已育 , 丈夫疼爱 , 家境优渥 。 即便如此 , 她依然红杏出墙 。 如果我们是一个仔细的读者 , 我们会吃惊地发现 , 托尔斯泰不仅没有审判 , 相反 , 尽管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受害方 , 同时也没有做错过什么 , 然而 , 我们这些做读者的还是不自觉地“站队”了 , 我们站在了安娜的这一边 , 我们觉得卡列宁虚伪 , 我们觉得他配不上我们的安娜 。 我们衷心地希望安娜幸福 , 最起码 , 希望安娜能够活下去 。 安娜死了 , 我们像失去了一位朋友 。
如果道德审判是公平的 , 那么 , 刚才那个孩子一般幼稚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了:莉迪亚是“坏人” , 艾玛和安娜是“更坏”的坏人 。 可是 , 道德审判极不不公平 。 文学的“人设” , 或者说 , 文学的阅读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莉迪亚是“坏人” , 艾玛只能是一个“灰色的人” , 而安娜则绝对“不是”一个坏人 。
同样是私奔 , 评判标准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的呢?
我只能说 , 从1813年到1877年 , 短短的六十四年 , 小说的人物没变:女人 , 或者说 , 人类 , 他们在小说的内部私奔;作家其实也没变:他们始终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 , 他们一直在关注人类的情感 , 尤其在关注人类表达情感的方法、方式 。
——真正变化的是我们 , 是我们这些做读者的 。 严格地说 , 真正变化的 , 是读者所代表的人类的道德标准 , 或者说 , 文明的形态 。 人类的文明史在告诉我们 , 人类从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 , 发展到了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人类从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 发展到有权利修正自己的生活 , 或者说 , 有权利选择更加符合我们意愿的生活——道德 , 作为人类生活的公约数 , 它从来就不是恒数 , 它是一个动态 , 它越来越有利于我们人类自己 。分页标题
六十四年的小说史告诉我们——
小说在参与人类的文明史 。 小说在提醒我们 , 所谓的文明史 , 是一部从自我束缚走向自我解放的历史 , 是一部向人类的情感、尤其是人类的情爱致敬的历史 。 一句话: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向着人类的内部驱动退让的历史 。
我还想在这里谈一谈作者——小说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 。
作为小说的读者 , 我们非常容易产生这样的逻辑错觉:作者写出了小说人物 , 小说人物在影响小说的读者 。 就文学这么一个小系统来说 , 这个错觉可以成立 。
问题是 , 没有一个人只生活在“文学”这个小系统里头 , 哪怕他是一个职业作家或职业批评家 。 人类真正的生活场域只有一个 , 那就是“文明”这个大系统 。 文明在推动文学 , 文学也在推动文明、作者、小说人物、读者 , 他们都具备了能量 , 在文明的驱动下 , 他们是互能的 。 他们彼此激荡、彼此推动、互为因果 。 作者可以通过小说人物推动读者 , 读者更可以通过作者去推动小说人物 。
我想这样说 , 莉迪亚、艾玛、安娜 , 她们做了一件相同的事情——因为激情饱满 , 她们分别在1813年、1857年和1877年私奔 , 在本质上 , 她们是同一个人 。 然而 , 不同的文明形态让同一个女人变成了三个不同的女人 。 也许她们错了 , 也许她们和我们每个人一样 , 伴随着人性的贪婪和弱点 , 但是 , 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 , 她们是“追求者” 。 文明 , 最终选择了“追求者”——这就是为什么莉迪亚是一个“坏人” , 艾玛仅仅是一个“灰色的人” , 而安娜则干脆就“不是”一个坏人 。
【收获|《收获》开放书架 | 毕飞宇: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傲慢与偏见》的题外话】所以 , 我在这里讨论的既是私奔 , 也不是私奔 , 我相信大家都懂的 。
作为一个作家 , 我想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作家 。
作为一个读者 , 我想说:有什么样的作家就有什么样的读者 。
接下来的一句话是自然而然的:有什么样的文明就有什么样的文学 , 有什么样的文学就有什么样的文明 。
题外话二
家庭
现在 , 我们拿起了一部小说 , 一看 , 它是从一个家庭的内部写起的 。 我们会轻描淡写地说:“喔 , 写家庭的 。 ”这里头有它的潜台词:一部小说从家庭的内部展开 , 属于文学的“常规操作” 。
《傲慢与偏见》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家庭 。 丈夫贝内特 , 妻子贝内特太太 , 他们有五个女儿 , 按照长幼的次序 , 分别是简、伊丽莎白、玛丽、凯瑟琳和莉迪亚 。 《傲慢与偏见》所写的就是贝内特家的女儿找男朋友的故事 。 我们先不管找男朋友的事 ,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家庭小说 , 这个结论没毛病 。
家庭 , 或者说世俗的家庭生活 , 作为叙事文学的叙事对象 , 它是什么时候进入小说的呢?老实说 , 我才疏学浅 , 我不能确定 。 但是 , 家庭 , 我说的是世俗家庭 , 这个如此普通、如此平凡的东西是从什么时候大面积地进入小说、从而变成小说的叙事主体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成的 , 文学史上有所体现 。 它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短得多 。
我们都知道一个历史常识 , 因为自由贸易 , 更因为商品化 , 十八世纪的英国走向了强盛 。 差不多在十八世纪的七十年代 , 英国出现了一批特殊的人物 , 也就是以范尼伯尼为代表的职业女作家 , 史称“蓝袜子” 。 “职业女作家”可不是我们的“专业女作家” , 没有人给她们发工资 , 她们要走市场的 。 这就意味着一件事 , “蓝袜子”写的是小说 , 也是商品 。 为了提升商品——小说——的销量 , 简言之 , 为了好卖 , “蓝袜子”瞄准了世俗的、日常的家庭生活 , 尤其是世俗生活里头青年男女的恋爱与婚姻 , 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 这固然是写作的策略 , 说到底也是商品的要求 。分页标题
“蓝袜子”的文学价值并不高 , 这个自有定论 , 但是 , 这不等于说“蓝袜子”在文明史上就毫无意义 。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 , 因为“蓝袜子” , 世俗的、日常的家庭生活 , 就此大面积地走向了小说叙事的主体 。 某种程度上说 , 《傲慢与偏见》所走的也是“蓝袜子”的道路 。 因为T.S.艾略特所说的那个“个人的才能” , 奥斯丁把这一路的小说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已 。
即使没有奥斯丁 , 我依然要说 , 普通的、世俗的家庭生活大面积地走进小说 , 彻底改变了小说的世界 。
第一 , 世俗家庭生活的重点不在家庭 , 在世俗 。 世俗有一个同位语:去神 。 更进一步说 , 神 , 或者人神关系 , 让位给了普通人 , 让位给了世俗的人际关系 。 西方文学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剪刀差” , 神的地位在一点一点地下降 , 人的地位在一点一点地上升 。 神——半人半神——(史诗)英雄——骑士——帝王——王公贵族——普通人——世俗生活里的普通人 , 大体上就是这样 。 这个次序是激动人心的——小说就此变成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世界 。 道理很简单 , “世俗家庭”包含了每一个人 ,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 , 小说就此涵盖了每一个人 。 它为后来的小说探讨人类的复杂性、丰富性、可能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样本 。 世俗家庭无死角 , 人物亦无死角 , 小说就再无死角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即使没有奥斯丁 , 文学史上也会出现奥斯甲、奥斯乙和奥斯丙 , 谁也挡不住 。
第二 , 小说大面积地描绘世俗家庭生活 , 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审美 。
在讲私奔的时候 , 我说 , 道德标准不是恒定的 , 它是一个动态 。 现在我们要涉及的是美学上的常识:审美的标准、审美的趣味也不是恒定的 , 它也是一个动态 。 用专业的术语来说 , 审美有一个“场” , 场地的场 。 “审美场”从来都是一个伴随着文明形态而随时挪移的一个东西 , 你把梵高的作品拿到达·芬奇的面前 , 你把罗丹的作品拿到古希腊去 , 那是能吓死人的 。 某种程度上说 , 文明的进程也是一个“审美场”不停漂移的过程 。 新的审美趣味的出现 , 通常是以挑战旧的文明形态作为起始的 , 而新的审美标准的确立 , 意味着文明形态转变的最终完成 。 大家只要考察一下三寸金莲和五四运动的关系 , 这个问题就会一目了然 。
小说描写的对象自然也是审美的对象 , 世俗家庭大面积地走进小说 , 它会带来一件事:世俗的生活、世俗生活里的每一个普通人 , 就此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 这可了不得 , 是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 我甚至想说 , 是文明史的一次飞跃 。 没有文艺复兴 , 尤其是没有启蒙运动 , 单纯依靠文学和艺术其实是做不到的 。 说到这里我估计我会受到质疑 , 你看看古希腊雕塑里头的人体 , 普通人和普通人的家庭生活早就是人类的审美对象了 。 同学们 , 那其实是一个假象 。 那不是人 , 是神 。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 , 古希腊人只是按照人的样子在表现神 。 没有对神的巨大热枕和虔诚 , 尤其是 , 没有对神的浩瀚无边的耐心与谦卑 , 那些“人”不可能是那样的 。 许多人都说 , 古希腊艺术是“写实”的 , 我们东方是“写意”的 , 在我看来 , 古希腊固然不是“写意”的 , 其实也不是“写实”的 , 是“写神”的——那个怎么能叫做“写实”呢?和“实”一点关系都没有 。 在今天 , 我们可以用3D打印机分毫不差地拷贝一个人的躯体 , 我想说 , 科学问题另当别论 , 就艺术创造而言 , 这样的“写实”狗屁都不是 。
小结一下 , 当世俗的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成我们的审美对象的时候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才算最终完成 。 家庭 , 这正是我要说的题外话二 。
题外话三 认知(略)
题外话四 傲慢(略)
题外话五 结草与衔环(略)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 段少讲生肖|11月底,4属相运势上涨,贵人加持,财源广进,收获满满
- 人生半度|爱情:看看我这个老男孩的爱情故事,愿你在爱情上多些领悟与收获
- |爱情走过瓶颈期,会相互包容的四大星座,收获甜蜜!
- 收获|2020-6《收获》· 明亮的星 | 《平安夜》及其他(麦城)
- 装修|黄昏色调,半透半开放的亲子家居
- 旅游阿姐|世界上公认最难去的,比迪拜还富有,却从不免签的豪国终开放了
- 装修|86㎡2房改3房,开放式厨房,打通客厅阳台,简约风格设计特别温馨!
- 装修|开放式书房、圆桌餐厅,89㎡的家,这样的空间规划美观又实用
- 星座小艾米|11月初,缘分与桃花不断奋斗,收获满意爱情的四大生肖
- 星座小桔子|11月份,缘分与桃花共同进步,收获爱情的四大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