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当代|毕飞宇:文学是那个逻辑未能涵盖的世界


_本文原题:毕飞宇:文学是那个逻辑未能涵盖的世界

文学当代|毕飞宇:文学是那个逻辑未能涵盖的世界
本文插图
11月6日 , 第五届中欧国际文学节开幕式以线上方式举行 ,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 , 中国作家毕飞宇、张悦然 , 德国作家大卫?瓦格纳和丹麦作家多尔特?诺尔斯在各自所在地参加了线上开幕式 。
第五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以“复苏/省思”为主题 , 旨在透过作家们的视角 , 探究多个议题 , 探讨文学及深度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 谈及“复苏/省思”这一主题 , 郁白表示 , 文学确实可以加深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 “书籍 , 提醒我们在艰难时期不要忘记我们的价值观 。 阅读 , 使我们反思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 如何在暴风雨中安全驾船航行 , 从而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 ”他说 , 此次中欧国际文学节邀请了27位欧盟成员国的作家与27位中国作家对话 , 这些作家代表不同的文学传统 , 他们将共同促进跨越国界的思想交流 , 培养新的艺术视野 。
本文为毕飞宇11月6日在开幕式上的发言 , 标题为编辑所加 。
尊敬的郁白先生 , 尊敬的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作家朋友们 , 你们好 。
此刻我正在我的家乡 , 江苏兴化 , 一个布满了河流和水草的地方 。 她很美 。 但她的缺陷也同样显著 , 数不清的河流把一个又一个村庄割裂开来了 。 就在我的童年 , 我始终有个担忧 , ——每一条河流的此岸都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的终点 。 到我十四岁的时候 , 这种担忧进一步加剧了 , 因为我回到了县城 。 同样的汉语 , 可我们使用的却是不同的发音 。 我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喜欢上阅读的 , 我发现 , 和人和人的交流比较起来 , 阅读要容易得多 。
关于交流 , 我是一个悲观的人 。 我的悲观并不盲目 , 阻隔无所不在 。 空间、时间、语言、意外的事件 , 自然也包括文化 。 文化成就了我们 , 自然也分割了我们 。 当我们走到一起的时候 , 我们会发现 , 民族与民族 , 人与人 , 它们的差距是如此地巨大 。
此刻 ,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刚才第一个发言的郁白先生 , 现任欧盟住中国的大使 。 1998年的初冬 , 他还是法国驻上海的总领事 , 就在郁白先生离开上海返回法国的时候 , 他来了一趟南京 , 我们一群江苏作家在许钧教授的带领下去金陵饭店吃了一顿饭 , 那是我第一次和法国朋友吃饭 , 第一次喝香槟酒 , 开心得很 。 也许我还喝多了 。 晚饭之后 , 我们一群人站在了金陵饭店的门口 , say goodbay 。 我是中国乡村长大的中国人 , 说再见通常只需要两秒钟 。 可是我没有想到 , 一个中国人需要两秒钟就能做完的事情 , 法国朋友们动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 。 等我回家的时候 , 北京时间显示 , 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 。 太太很不高兴 , 天这么冷 , 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我说 , 和法国朋友说再见了 。 太太说 , 说一声再见需要从昨天持续到今天么?我说 , 是的 , 从昨天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
那一天其实是有点不愉快的 。 我要面对一个问题 , 我撒谎了么?显然 , 我没有 。 但是 , 说一声再见从昨天延续到了今天 , 在我们汉语里 , 它确实接近于谎言 。 那么 , 我的法国朋友错了么?不 , 他们热情 , 友善 , 有趣 , 才华横溢 。 问题发生在这里:当我们用一种语言去描述另一种生活的时候 , 系统会发生错位 , 借用索绪尔的说法 , “所指”与“能指”彼此都会失去互证的能力 。
说一声再见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这不重要 , 它不是大事 。 但是 , 文学要面对的是 , 我们如何去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不同的生活 , 或者说 , 描述我们不同的传统与文化 , 这件事十分的巨大 。 它不只是巨大 , 还充满了危险 , 它有可能使真理变成谎言 , 更有可能使谎言变成真理 。 我认为 , 这才是文化交流的困难 , 也才是文化交流的价值 。分页标题
我一直说 , 文学的最终目的的寻求真、表达真 。 ——我们必须看到 , 在某些领域 , 真是绝对的、排他的 , 可到了另一些领域 , 真 , 它却天然地带上了相对主义的属性 。 这正是逻辑不能涵盖世界的最终原因 。 我想说的是 , 捍卫自己的文化 , 捍卫自己的传统 , 这是必须的 , 但我们永远也不能用捍卫真理的方式去表达文化、表达传统 , 相反 , 我们该做的也许是更多地交流 , 更多的善意 , 甚至还需要更多的耐心 。 真不是达成的 , 但我们对真的认知和理解 , 很有可能是达成的 。
所以好奇永远重要 , 过去重要 , 今天重要 , 未来也一样重要 。 在我们满足我们的好奇的时候 , 我们难免被冒犯 。 但最终 , 如果我们对未来的幸福抱有更大的意志 , 我们会发现 , 我们被冒犯的并不是我们的良知和寻求真理的渴望 , 仅仅是傲慢与偏见 。
乐观一点说 , 傲慢与偏见也不是问题 。 奥斯丁女士早就告诉我们了 , 一位淑女 , 一个绅士 , 他们之间充满了傲慢、充满了偏见 , 他们最终却结婚了 , 不是么?他们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 事情就是这样 。 谢谢大家 。
- the end -
毕飞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拿》| 毕飞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盲人按摩师私密而真实的私人世界
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品
本着对盲人的尊重与理解 , 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 , 细微而独到 , 深入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灵 。 在这群鲜活的人群里 , 有野心勃勃的创业者沙复明、张宗琪 , 有陷入爱情为结婚发愁的王大夫、小孔 , 有陷入欲望和伦理纠葛中的小马 , 有在传奇爱情中受伤的泰来 , 有大胆泼辣不远千里地主动追求爱情的金嫣有“美”得不可胜收又突然凋零的都红 。 每一个故事都透露出凄美与动人无不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望在人生中的纠结 。 而这些人生的矛盾与挣扎 , 在黑暗的世界里似乎显得愈发敏感 。
《玉米》| 毕飞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三个中国大地上最为普通的女人
她们忠于爱、失去爱、痛恨爱
毕飞宇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荣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玉米的人生分为两部分 , 结婚前和结婚后 。 结婚前的玉米是傲气的 , 充满炙热能量的 , 哪怕和她写信的人远隔“千里之外” , 人们也能感受到那些“白纸黑字”里汹涌澎湃的爱情 。 结婚后的玉米是低微的 , 委曲求全的 , 她的身后拴着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姊妹 , 权力的欲望浸蚀人心 , 消耗飒爽 。 所有的这一切 , 都是源于那个稻草飘香的夜晚 , 玉米、玉秀、玉秧 , 王家庄里的三个姐妹的人生从这里发生了突变 。 有多少时刻 , 我们向往一个没有窥探的世界?有多少时刻 , 我们渴望一个没有束缚的自己?
《青衣》| 毕飞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们的一生始终在与错位的认知斗争
生活在家里 , 却以为身在舞台
曾入围2008年英国《独立报》文学奖短名单
这是毕飞宇"最为虐心"的一部小说
在青衣这个行当里 , 筱燕秋觉得她不是在演嫦娥 , 而她自己就是嫦娥 。 二十年前 , 为了抢到嫦娥这个角色 , 她抄起一杯热水泼在了授业先辈李雪芬脸上 。 这一杯妒火滚烫的热水浇灭了筱燕秋的青衣远梦 , 她不得不离开剧团 , 执教戏曲学校 。 离开了舞台 , 她的生活恰如嫦娥一般 , 只剩下了无趣味的重复和死寂冰冷的敷衍 。
二十年后 , 剧团凋敝 , 青衣没落 , 饭桌上 , 烟厂老板的资金进驻 , 让剧团重新看到了希望 , 也让筱燕秋看到了找回"嫦娥"的机会 。 二十年等待和磨折的累积 , 让筱燕秋使尽浑身解数 , 也没能找回当年的青衣风韵 , 而她一手调教出来的徒弟春来 , 大有她所不及的嫦娥神采 。 几经挣扎 , 俨然绝望的筱燕秋决定让春来替自己重寻"嫦娥"之梦 。 可大幕开启 , 她明白 , 这世上的嫦娥只有一个 , 那就是筱燕秋 , 也只能是筱燕秋 , 她不惜生命也要重上舞台...... 分页标题
《平原》| 毕飞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毕飞宇长篇小说代表作
借用身体符号构建的磅礴隐喻
政治规训下的禁忌之恋
这是他留给70年代的两部作品之一
1976年的中国乡村 , 麦子熟了 , 端方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王家庄遇到地主家的女儿三丫 , 两个年轻人勃发的荷尔蒙就此升腾起来了 , 欲望在试探中相互逼近 , 二人终于初尝禁果 。 然而 , 热烈的爱情难以逾越悬殊的身份鸿沟 , 二者的命运就此直转急下……曾经压倒性的政治力量已经疲软 , 旧的东西在复苏 , 新的东西在滋长 , 这是他留给70年代的两部作品之一 , 另一部是《玉米》 。 毕飞宇借用身体符号构建的磅礴隐喻 , 直面那些更古不变的 , 被压抑、遮掩、崩坏的欲望 , 不仅写出了权力倾轧下人性的暴烈 , 也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柔 , 平原上缓缓流动的 , 是不变的生命长河 。
《小说课》| 毕飞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版加印12次 , 行销15万册
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毕氏小说读法”
经典 , 原来可以这样读!
《小说课(增订版)》系统集中了毕飞宇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讲授小说的讲稿 。 作者以小说创作者“内行人”的视角 , 深入到《聊斋志异》《红楼梦》《水浒传》 , 以及哈代、海明威、奈保尔、汪曾祺、鲁迅等经典作家作品的内部 , 捡拾文本中微小不起眼的意象 , 以小观大 , 分析语言、人物、结构、情感传递、思想表达等诸多小说要素 。 毕飞宇具有丰厚的写作经验 , 同时兼备良好的理论素养 , 但是他却另辟蹊径 , 没有从理论的体系和历史的伦理出发 , 而是起始于他个人的审美经验 , 谐趣幽默、鞭辟入里地完成了他极具个性气质和个体能力的精妙解读 。
这个版本增加了两篇 , 一篇是《李商隐的太阳 , 李商隐的雨》 , 所谈论的是诗歌;另一篇是《沿着圆圈的内侧 , 从胜利走向胜利》 , 这是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讲稿 , 删掉了《反哺——虚构人物对小说作者的逆向塑造》 。
《小说生活》|毕飞宇、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课》的源文本
文学观点的激情碰撞
既是文学课堂 , 也是小说家的人生启示录
在畅销十五万册的《小说课》里 , 毕飞宇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中外短篇小说中的体格与筋骨 , 如果你也曾为那本书里发人深省的观点拍手叫好 , 那么你更不应该错过这本《小说生活》 。 这是小说家毕飞宇与批评家张莉一次极具激扬的文学对谈 , 他们从毕飞宇的童年开始谈起 , 从阅读到写作、从小说到电影 , 既是读者又是文字的试验者 , 你可以看到在真实与虚构的疆域里 , 一个小说家是如何真诚、热情地探索小说之道 。 如果你正想成为一位小说家 , 那么你会看到一位小说家是如何勤奋地实践 , 有目的地规划 , 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向 。
以上书籍均参加京东、当当双十一活动
【文学当代|毕飞宇:文学是那个逻辑未能涵盖的世界】欢迎选购